法律问答

民事案件立案后,法院开庭需要多长时间?

刑事辩护
2023-06-24 08:44:09
律师解答共有3条
  • 法律分析:民事诉讼 立案后多长时间开庭,如果适用的是 简易程序 ,审判部门应当在5日内向当事人送达,法院在当事人在收到应诉材料后15日之后安排开庭;如果适用的是普通程序,则需要在30天之后安排开庭。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三十一条 人民法院在必要时可以委托外地人民法院调查。
    委托调查,必须提出明确的项目和要求。受委托人民法院可以主动补充调查。
    受委托人民法院收到委托书后,应当在三十日内完成调查。因故不能完成的,应当在上述期限内函告委托人民法院。
    第一百三十二条 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
    第一百三十三条 人民法院对受理的案件,分别情形,予以处理:
    (一)当事人没有争议,符合督促程序规定条件的,可以转入督促程序;
    (二)开庭前可以调解的,采取调解方式及时解决纠纷;
    (三)根据案件情况,确定适用简易程序或者普通程序;
    (四)需要开庭审理的,通过要求当事人交换证据等方式,明确争议焦点。
  • 对于民事案件立案后多长时间开庭,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一般确定开庭时间,是根据案件的审结时间来考虑的,因为判决之前还必须合议、院长签发,再加上撰写判决书,打印,送达,必须留有大概1个月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确定举证期限是15天,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举证期限是6个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审理前的准备阶段确定当事人的举证期限。
    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并经人民法院准许。人民法院确定举证期限,第一审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十五日,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的第二审案件不得少于十日。”
  • 我国法律对民事案件法院立案受理后,并没有规定具体开庭时间,但一般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三十五条 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