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你好,我有个朋友帮别人从银行卡上取现5元,赚了1000元。现在被公安局取保候审,法院可以判缓刑吗?

刑事辩护
2023-07-03 10:38:10
律师解答共有3条
  • 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单处罚金),或者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办案单位可以取保候审;
    嫌疑人、其近亲属或辩护律师可以向办案单位申请取保候审,办案的单位收到申请后在3日内作出决定,不同意的,要告知申请人,说明不同意的理由;
    被害人出具谅解书,要写清楚建议法院对被告人判处缓刑,被告人要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如果在公安机关、检察院没有签署的,在法院开庭过程中可以签署),被告人在开庭时提交写好的悔过书,关键的是法院要委托被告人住所地司法局对被告人适用社区矫正评估意见,只要司法局同意社区矫正,法院就可以判处缓刑。
    见:
    1、法律依据:《刑法》第七十二条【缓刑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2、《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第九十七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有权申请变更强制措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收到申请后,应当在三日以内作出决定;不同意变更强制措施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不同意的理由。
    第二百五十八条 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
    3、《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四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
    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委托机关的要求,对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等进行调查了解,形成评估意见,及时提交委托机关。
  • 不一定,具体的情况,还是要看所犯的罪行是什么。
    法律分析:取保候审后判缓刑的几率是根据其犯罪性质决定的,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
    因此如果要办理取保候审的,建议专业的事找专人去做。可以找律师进行辩护和取保候审,在黄金37天之内,可以保护犯罪嫌疑人的权利,第一是与侦查机关沟通,争取取保候审或者撤销案件。
    第二是向检察院侦监部门请求不予批捕,只要不批准逮捕,就会变更强制措施,一般而言是变更为取保候审。这将大大有利于案件的处理,有利于维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二条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一般来说,能够取保候审的案件,是不太严重的案件,说明了案件还是有回旋的余地的,说明了,案件还有一些疑点,还需要经过调查或者是需要一定的证据,才能够让犯罪嫌疑人,调查清楚,才能知道,这个犯罪嫌疑人,到底是真的犯罪,还是被人陷害的,所以,面对于这样的案件,我们应该及时的找到律师,因为律师是专业人士,肯定懂得知识肯定比我们多,所以找律师,进行咨询,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
    当然了,为了避免自己被判刑,为了避免自己犯罪,所以自己还是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不管是干什么事情,都要遵纪守法,工作也好,自己的事业也好,都要做符合国家规定的事情,国家不允许我们做的事情,坚决不做,自己也不要轻易的被别人欺骗,不能随便轻易相信别人说的话。
  • 最终结果是以法院的审判结果而定,人民检察院的量刑建议有可能被人民法院釆纳,也可能不予采纳(存在这样可能性),如果适用缓刑的判处缓刑的可能性较大。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