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由于工作面部和颈部被烧伤,单位没有报工伤,我该如何维护自己的误工费?

工伤索赔
2023-07-13 14:34:09
律师解答共有3条
  • 工伤烧伤赔偿标准如下:
    1、医疗费:按照医院对当事人的交通事故创伤治疗所必须的费用计算;
    2、误工费:当事人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
    3、住院伙食补助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计算;
    4、交通费:按照当事人实际必需的费用计算,凭据支付。
    工伤鉴定程序有哪些
    1、工伤职工或者其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2、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视伤情程度等从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者5名与工伤职工伤情相关科别的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鉴定;
    3、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4、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作出鉴定结论之日起20日内将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及时送达工伤职工及其用人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六条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六条
    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且经工伤认定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其中,经劳动能力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享受伤残待遇。
    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应当简捷、方便。
    第三十七条
    职工因下列情形之一导致本人在工作中伤亡的,不认定为工伤:
    (一)故意犯罪;
    (二)醉酒或者吸毒;
    (三)自残或者自杀;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八条
    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一)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二)住院伙食补助费;
    (三)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四)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
    (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
    (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七)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八)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
    (九)劳动能力鉴定费。
  • 法律分析:工伤不存在误工费之说,由用人单位按原工资标准发放工资。未经劳动能力鉴定的,工伤职工需要护理的,由用人单位承担!如果工伤职工通过劳动能力鉴定,经确认需要护理的,按完全不能自理,大部分不能自理,部分不能自理三个等级,以你们当地上年度平均工资为标准,从工伤基金领取护理费。
    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 第三十三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
    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
    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
  • 建议最好还是先和工地协商,如果真的没办法了再走法律途径。毕竟为了赚钱养家,农民工实属不易。公司和工地老板应该体谅,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及时送去关怀和相应的补偿金。
    当老板拒不赔偿时,可以向当地劳动部门投诉,举报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
    但是在此之前一定要做好工伤认定,避免用人单位不认账。开具工伤认定书,需要提交劳动合同复印件,能够有效证明伤者属于该用人单位的员工。此外还需要出示医院的疾病诊断证明,确保受伤情况属实。
    之后即可向劳动部门上交自己的工伤认定书及其复印件,之后相关部门就会派出调查人员前去核实此事。经过查实之后已经会给伤者一个满意的答复。
    若是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话,则可以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工地及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并且根据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在工地受伤可申请工伤赔偿。且在职工停薪留职期间员工之前所享受的福利待遇不变,由原单位支付。若职工生活不能自理,则康复期间所请的护工费由公司承担。
    总之我国的法律保护民工们的一切合法权益。
    要是对仲裁结果有异议的话,还可以到法院提起诉讼,追究公司及工地的责任。我国法律明确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期间所受到的人身伤害应该由雇主对其进行经济赔偿。
    要是上诉至法院之后雇主仍态度强硬的话,受害人可申请强制执行。法院有权利根据情况对雇主的财产进行变卖等操作为受害人提供经济补偿。
    其实农民工在社会上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更应该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懂得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