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假药的生产和销售利润为30万元。如果检测到的药物不对人有害,案件将如何判决

刑事辩护
2023-07-26 19:24:11
律师解答共有3条
  • 法律分析:销售假药构成销售假药罪,具体判刑以实施生产、销售假药行为和造成的危害程度为标准,并不是以数量和获利为标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四十一条 生产、销售劣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药品使用单位的人员明知是劣药而提供给他人使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 法律分析:销售假药罪的数额认定,并不只是以出售假冒的数额进行计算的,还应该将未出售的假药数额进行计算,这样才是销售假药最终的数额。法律依据:《两高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三条 生产、销售假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
    (一)造成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二)生产、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
    (三)生产、销售金额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并具有本解释第一条规定情形之一的
    (四)根据生产、销售的时间、数量、假药种类等,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的。
    第四条 生产、销售假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的“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一)致人重度残疾的
    (二)造成三人以上重伤、中度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造成五人以上轻度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四)造成十人以上轻伤的
    (五)造成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六)生产、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的
    (七)生产、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并具有本解释第一条规定情形之一的
    (八)根据生产、销售的时间、数量、假药种类等,应当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的。
  • 根据法律规定,销售假药罪的主观方面的认定:当事人在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一般是出于营利的目的。同时,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就算是没有盈利这种目的,也并不影响销售生产假药罪的成立。
    行为人主观故意,表现为有意制造假药,明知假药足以危害人体健康仍然进行销售。法律依据:《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
    生产、销售假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药品使用单位的人员明知是假药而提供给他人使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