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醉酒驾驶如何处罚,醉酒驾驶如何处罚,酒驾如何处罚

行政处罚
2023-08-03 15:56:09
律师解答共有3条

  • 一、醉酒驾驶后怎么处罚
    1、醉酒驾驶需根据以下情况处罚:
    (1)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2)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3)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等。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二、醉酒驾车怎么处理
    醉酒驾车处理流程如下:
    1、抽血。等待验血报告,大约四到五天时间;
    2、通知拿验血报告;
    3、交警队告知户籍派出所,办理取保后审。

  • 一、醉驾要怎么处罚
    1、醉驾的处罚如下:
    (1)醉酒驾驶,由公安机关约束至酒醒,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
    (2)醉酒驾驶营运车辆,由公安机关约束至酒醒,10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重新取得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车辆;
    (3)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4)在饮酒后或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以危险驾驶罪定罪处罚,处拘役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并处罚金。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酒后驾车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酒驾认定标准如下:
    1、饮酒驾车标准是,每百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二十毫克,小于八十毫克;
    2、醉酒驾车标准是,每百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八十毫克。

  • 一、酒醉驾驶怎么处罚
    1、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15日以下拘留和暂扣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二、酒醉后故意伤害怎么办
    1、看具体伤情,如果伤情严重达到轻伤也是算故意伤害的。酒后也只是控制能力受到点制约,不会出现精神障碍,也同样是按故意伤害处理的,并不因为酒后就可以减轻或从轻处罚。醉酒故意伤人致人轻伤以上的,构成故意伤害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轻伤是必须由公安机关依据伤情鉴定而得出的,并非依据常人主观判断。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