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身边一个同事在网络平台贷了款,现在平台打电话给他身边的同事包括我。 我们完全不知情。 现在无法联系上这位同事。 然而借贷平台屡次向我们打电活。 并向我们发来各种短信例如:逾期通知函,说什么让我们承担法律责任之类的。 他借款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吗

2019-06-09 12:23:16
律师解答共有4条

  • 1、双方纠纷属于民间借贷纠纷
    2、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
    3、逾期不还构成违约,需要承担违约责任
    4、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5、同时本案中借款3000,12个月,每个月还362已经超过年利率24%的规定,超过部分可以拒绝返还。
  • 如果当事人在借款合同中只对借款期间的利息作了约定,对逾期借款利息没有约定。还应该因借款合同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  商业借款的贷款人既可以按合同约定的借款期间内的利率要求借款人支付逾期利息,亦可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要求借款人支付逾期利息,其选择权在于贷款人。
      如果当事人在借款合同中只对借款期间的利息作了约定,对逾期借款利息没有约定。还应该因借款合同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  商业借款的贷款人既可以按合同约定的借款期间内的利率要求借款人支付逾期利息,亦可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要求借款人支付逾期利息,其选择权在于贷款人。
      而民间借款只能要求借款人按合同约定的借款期间内的利率支付逾期利息。  逾期借款利息的计算方法:  一是当事人在借款合同中对借款期限、借款期间的利息及逾期借款利息有约定的,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应从其约定。
    商业借款的逾期利息只要不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标准,民间借款符合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不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就应按照其约定的利率计算。  二是当事人在借款合同中只对借款期间的利息作了约定,对逾期借款利息没有约定。
    商业借款的贷款人既可以按合同约定的借款期间内的利率要求借款人支付逾期利息,亦可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要求借款人支付逾期利息,其选择权在于贷款人,而民间借款只能要求借款人按合同约定的借款期间内的利率支付逾期利息。
    商业借款按合同约定的借款期间内的利率支付逾期利息的理由是:依当然解释方法,“举轻以明重”,借款期限内尚需支付约定利息,借款逾期后更应按期限内的利率支付利息,即合法行为尚负支付约定利息之责,违法行为则更应负该责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的理由则为:根据有约定从约定,无约定从法定之法理,当事人在借款合同中未作约定的,可按国家的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
      三是当事人在借款合同中,既未对借款期间的利息作出约定,也未对逾期借款利息作出约定,此类合同多见于民间借款。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定期的无息借款,一类是不定期的无息借款。
    定期的无息借款,贷款人则要求借款人从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按银行贷款利率支付逾期利息;不定期的无息借款,贷款人则从向借款人催讨借款或从起诉之间起要求按银行贷款利率支付利息。
    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23条,《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工若干意见》第8条、第9条的规定。  而民间借款只能要求借款人按合同约定的借款期间内的利率支付逾期利息。
  • P2P网络借贷平台被禁止的十二项行为:
    (一)利用本机构互联网平台为自身或具有关联关系的借款人融资;
    (二)直接或间接接受、归集出借人的资金;
    (三)向出借人提供担保或者承诺保本保息;
    (四)向非实名制注册用户宣传或推介融资项目;
    (五)发放贷款,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六)将融资项目的期限进行拆分;
    (七)发售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保险或信托产品;
    (八)除法律法规和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允许外,与其他机构投资、代理销售、推介、经纪等业务进行任何形式的混合、捆绑、代理;
    (九)故意虚构、夸大融资项目的真实性、收益前景,隐瞒融资项目的瑕疵及风险,以歧义性语言或其他欺骗性手段等进行虚假片面宣传或促销等,捏造、散布虚假信息或不完整信息损害他人商业信誉,误导出借人或借款人;
    (十)向借款用途为投资股票市场的融资提供信息中介服务;
    (十一)从事股权众筹、实物众筹等业务;
    (十二)法律法规、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禁止的其他活动。
  • 民间借贷逾期利息合法范围:年利率24%以内 肯定合法 也就是2分
    年利率24%~36%.债务人已经履行然后向法院申请债权人返还 高于24%的利率 法院不予支持。
    年利率高于36%部分超出部分不受法律保护
    以上内容可以参考2015年最高远对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解释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