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贷款合同过期还有效吗?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金融借款贷款
2023-09-23 15:58:05
律师解答共有3条
  • 借款合同有效期一般是由当事人约定,没有约定的且没有法定无效事由、可撤销情形、附解除条件、附终止期限等情形就会一直有效。合同失效的情形有:附终止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期限届满时失效;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失效;法律其他规定。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八条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但是根据其性质不得附条件的除外。附生效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失效。
    第一百六十条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期限,但是根据其性质不得附期限的除外。附生效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期限届至时生效。附终止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期限届满时失效。
  • 对于借款合同的有效期,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只要合同是依法订立的,借款合同就是有效的,自成立时生效。当事人可以自行约定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是有效的约定。法律依据:2021年生效的《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第六百六十八条
    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
    借款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
    第六百六十九条
    订立借款合同,借款人应当按照贷款人的要求提供与借款有关的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的真实情况。
    第六百七十条
    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


  • 借款合同过了诉讼时效,还可以起诉。法律保障依法起诉的权利,同时借款合同的当事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由法院审查是否具有时效中断、时效中止和时效的延长事由。
    法律依据:
    是《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二条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义务人已经自愿履行的,不得请求返还。
    第一百九十六条
    下列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一)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二)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
    (三)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
    (四)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 但是要注意借款合同过了诉讼时效,因为法律保障依法起诉的权利 ,所以还可以起诉,但是一般来说,超过诉讼时效的法律后果是丧失胜诉权,即过了诉讼时效不影响法院受理,法院在受理后,如查明无诉讼时效中止或中断等情形,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如查明存在诉讼时效中止或中断情形的,则支持债权人诉讼请求。
    一、民间借款的诉讼时效
    一般民间借款的诉讼时效是三年。《民法典》第188条对诉讼时效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从诉讼时效的角度看,如果借条注明了还款日期,那么诉讼时效就从还款日期的次日起计算三年。如果没有注明还款日期,则表明该合同系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合同,债权人有权随时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但须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这种情况下,确定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实际上存在四种不同类型,这里不再赘述。
    二、过了诉讼时效的建议
     首先建议尽量考虑通过友好协商,促进当事人双方就原借条达成还款协议,根据法律规定,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双方就原债务达成的还款协议,属于新的债权、债务关系,该还款协议应受法律保护。
    如果当事人双方无法协商的,债权人一方可考虑向对方发出催收到期款项通知单。根据相关的法规规定,对于超过诉讼时效期间,信用社向借款人发出催收到期贷款通知单,债务人在该通知单上签字或者盖章的,应当视为对原债务的重新确认,该债权债务关系应受法律保护。借款人法律地位虽然不一定等同于信用社,但借款人仍然可以考虑采取这种措施,总比毫无办法强吧。
    三、超过诉讼时效怎么办
    一般来说,超过诉讼时效的法律后果是丧失胜诉权,但不影响法院受理,法院在受理后,如查明无诉讼时效中止或中断等情形,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如查明存在诉讼时效中止或中断情形的,则支持债权人诉讼请求。
    因此关键是——
    1、在诉讼之前,收集中止或中断方面的证据。如果在3年之内出借人向借款人主张过权利、或对方同意履行、或提起诉讼仲裁等,而且有证据证明,那么会造成诉讼时效的中断,诉讼时效自中断之日起重新计算。
    2、如果无法找到诉讼时效中断的证据,只能寻找其他的救济方式。一般来说,债权只有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限内主张,才会得到法律的保护。在债务人及时行使时效抗辩权的情况下,无论是公力救济还是私力救济,已无适用之意义。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