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您好,单位把我档案丢了怎么办?

2023-12-10 13:32:05
律师解答共有3条
  • 法律分析:
    如果发现档案丢失,一定要进行再次确认,查看档案是否还在学校、当地人才中心、户籍所在地人才中心或者档案存放的人才市场、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等。
    因为档案是伴随着个人成长、学习、工作的记录形成的,即使补办也不可能和之前的一模一样。
    所以只有在确认无法找到且急需档案时,可以通过原始档案重新建档。通过毕业院校、所在党组织等单位,咨询需要补办的相关材料,例如:入学登记表、大学成绩单、党团组织关系等,形成档案,最好在补办前先与档案存放地咨询清楚,因为补办后还需要经档案存放地审核有效后,才算成功。
    档案被单位丢失只能补开就业关系证明,如果个人与单位(包括委托管理档案的人才服务机构、职业介绍所等)有存放档案的相关协议,单位把个人档案丢失了,个人可以向法院起诉用人单位,要求赔偿损失。法律依据: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衍生问题:
    衍生问题:
    转档案手续是什么?
    基层党组织应当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对外出6个月以上并且没有转移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应当保持经常联系,跟进做好教育培训、管理服务等工作。
    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流出地党组织可以依托园区、商会、行业协会、驻外地办事机构等成立流动党员党组织。 流入地党组织应当协助做好流动党员日常管理。按照组织关系一方隶属、参加多重组织生活的方式,组织流动党员就近就便参加组织生活。
    乡镇、街道、村、社区、园区等党群服务中心应当向流动党员开放。流动党员可以在流入地党组织或者流动党员党组织参加民主评议。 对具备转移组织关系条件的流动党员,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应当衔接做好转接工作。
  • 法律分析: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后,请求用人单位返还其收取的劳动合同定金、保证金、抵押金、抵押物产生的争议,或者办理劳动者的人事档案、社会保险关系等移转手续产生的争议,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后,当事人依法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护档案的义务;工作人员玩忽职守,造成档案丢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行政或法律责任。
    劳动者的人事档案一旦丢失,往往只能补开就业关系证明,过去档案里存放的一些历史材料,包括奖励、处分和职称评定等原始材料已经无法补办。由此造成劳动者的损失,你可以起诉至法院,赔偿损失。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第二十条 涉及国家秘密的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密级的变更和解密,应当依照有关保守国家秘密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 鉴定档案保存价值的原则、保管期限的标准以及销毁档案的程序和办法,由国家档案主管部门制定。
    禁止篡改、损毁、伪造档案。禁止擅自销毁档案。
    第二十二条 非国有企业、社会服务机构等单位和个人形成的档案,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保存价值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所有者应当妥善保管。
    对保管条件不符合要求或者存在其他原因可能导致档案严重损毁和不安全的,省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可以给予帮助,或者经协商采取指定档案馆代为保管等确保档案完整和安全的措施;必要时,可以依法收购或者征购。
    前款所列档案,档案所有者可以向国家档案馆寄存或者转让。严禁出卖、赠送给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向国家捐献重要、珍贵档案的,国家档案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二十三条 禁止买卖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资产转让时,转让有关档案的具体办法,由国家档案主管部门制定。
    档案复制件的交换、转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 单位丢失职工档案的,侵害的是职工人身权益,由用人单位担责。用人单位应当确定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档案,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应当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便于对档案的利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适宜档案保存的库房和必要的设施、设备,确保档案的安全。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九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确定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档案,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
    中央国家机关根据档案管理需要,在职责范围内指导本系统的档案业务工作。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