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贷款逾期,总金额还差5万左右,会被起诉吗

金融借款贷款
2024-01-02 15:16:04
律师解答共有3条
  • 贷款逾期会被起诉,如果是向银行贷款的,银行一般会进行三次的催收,经催收后不清偿债务的,银行就会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确实无力偿还的,可以协商分期偿还。贷款逾期不还被起诉的影响如下:
    1、如果贷款机构或银行起诉到法院胜诉之后,在履行期未履行法院判决,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2、法院在受理强制执行时,会依法查询贷款人名下的房产、车辆、证券和存款;
    3、贷款人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又拒绝履行法院的生效判决,则有逾期还款等负面信息记录在个人的信用报告中并被限制高消费及出入境,甚至有可能会被司法拘留;
    4、有能力而拒不执行的情况下,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第六百九十四条
    一般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从保证人拒绝承担保证责任的权利消灭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
    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从债权人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
  • 贷款逾期是否会被起诉,视情况而定:
    1、只要贷款的金额比较小,即使不能及时偿还债务,也没有被起诉的风险,但是此时民事主体的信用将会受到损害,再次借贷可能不会被批准,这会给自己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2、如果当事人一直不还贷款的钱,逾期时间非常久,会被银行起诉的,一般这种情况下,都是银行胜诉,而当事人则需要在法院判决后偿还所有的贷款金额、利息、罚息等费用,如果当事人偿还不起,法院还会拍卖当事人名下的财产,然后把钱还给银行。法律规定,贷款逾期债权人可以起诉债务人。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 从法律角度来说,借款逾期不还,借出人有权对欠债人进行起诉,要求还款。而每个平台对逾期起诉的标准也不一样,一般逾期两三个月到半年,平台就会向法院提起诉讼。若超过三个月仍未缴款,那就很严重了。
    贷款行会依法催收到期贷款,按照借款合同担保合同(抵押或质押合同)的约定,将向法院起诉,法院会采取财产保全等措施,包括冻结贷款人以及贷款担保人的所有银行帐户上的存款,查封已抵质押的财产等。
    所以如果借贷人不能及时的还清银行的贷款的话,最好能够及时的跟信贷员联系,然后清楚的告诉信贷员自己大概会在什么时候还清银行的贷款。一般如果借贷人拖延的时间不是很久的话,银行都会根据借贷人的具体情况给与考量和放松条件的。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 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恶意透支”。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一)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无法归还的;
    (二)肆意挥霍透支的资金,无法归还的;
    (三)透支后逃匿、改变联系方式,逃避银行催收的;
    (四)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还款的;
    (五)使用透支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六)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归还的行为。恶意透支,数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在1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恶意透支的数额,是指在第一款规定的条件下持卡人拒不归还的数额或者尚未归还的数额。不包括复利、滞纳金、手续费等发卡银行收取的费用。恶意透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在公安机关立案后人民法院判决宣告前已偿还全部透支款息的,可以从轻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以免除处罚。恶意透支数额较大,在公安机关立案前已偿还全部透支款息,情节显著轻微的,可以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