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借了网贷还不了如何协商,最新的规定是什么

网络借贷纠纷
2024-03-12 19:08:04
律师解答共有3条
  • 借网贷还不上的处理:可与借贷平台协商,延期还款或分期还款,另外,债务人可以积极寻找适合的工作,争取尽快清偿网贷。网贷不还的,可能会影响个人征信,这对当事人之后的房贷与车贷都有一定的影响。法律依据:《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民法典》第六百六十八条  
    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
    借款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

  • 一、网贷目前还不上,怎么协商
    1、网贷目前还不上的协商方式如下:
    (1)提前联系平台工作人员,表明自己的还款意愿;
    (2)态度一定要诚恳,说明当事人欠款不是有意的,并且承诺还款日期。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第六百七十四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对支付利息的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借款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借款期间一年以上的,应当在每届满一年时支付,剩余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
    二、网贷不还会有什么后果
    网贷不还会的后果如下:
    1、高额罚息和违约金;
    2、信用受损;
    3、被各种手段催收骚扰;
    4、情节严重会导致坐牢;
    5、影响其他生活。

  • 一、借钱不还新规是什么?
    借钱不还可以起诉到法院进行处理,具体情况如下:
    1、对方有归还诚意,但暂时无还款或一次性全额还款能力的,可考虑给予适当合理的宽限期或分期还款;
    2、对方有归还诚意,但限于客观原因无法还款,基于诉讼时效的考虑应当尽快安排起诉事宜;
    3、对方无归还诚意,但有偿还能力的,建议采取适当的方式给予压力,迫使其还款。如非诉手段无法实现催款效果,则建议立即采取诉讼方式且考虑采取诉讼保全。法律依据:《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生效)第六百七十五条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
    第六百七十六条规定,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
    第六百七十八条规定,借款人可以在还款期限届满前向贷款人申请展期;贷款人同意的,可以展期。
    二、怎么认定借钱不还与诈骗行为?
    在判断行为人是否是有诈骗意图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行为人借钱的理由与实际用途
    在正常的民间借贷中,借款人会告知债权人借款的真实用途,让债权人知晓借出资金的用途和风险,从而做出决定。
    而在诈骗案中,犯罪人通常会编造一些虚假的借款用途,如投资、工程建设等正当而且有丰厚利润的项目,使被害人产生其借出资金安全并能及时收回的错误认识。而实际上,犯罪人在获得借款后会将钱用于一些高危或者无法收回资金的活动,如用于赌博、供自己挥霍等,从而导致被害人的资金无法收回。
    行为人对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会反映出其借款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而借款时的理由与实际使用的异同,也可以反映出行为人在借款时是否有虚构事实或隐瞒真象的客观行为,是考察行为人主观心态的重要依据。
    2、行为人借款时的财务状况
    行为人借款时的财务状况是判断其是否准备归还借款的重要因素,行为人财务状况结合其对借款的用途,能够准确把握行为人的真实心态。在很多诈骗案件中,犯罪人在本人负债累累或者没有任何偿还能力的情况下,通过虚构事实将自已装扮成富人或具有偿还能力,如谎称拥有房屋、土地、豪车等,在骗得借款后大肆挥霍,造成借款无法归还,此类情形应当认定行为人在借款时就没有偿还的意图。
    反之,如果行为人本人具有较好的财产条件,虽然通过虚构理由等手段获得了借款,并用于了赌博等活动造成借款无法按时规还的,但其所拥有的其他财产,如房产、汽车、股票等,能够保证债权人利益不受损失的,应当认定行为人在借款时具有归还的意图,不应认定为诈骗。
    3、行为人是否有掩饰真实身份或隐匿行踪的行为
    在借贷式诈骗中,犯罪人在犯罪之前会利用假名、假住址或假证件来掩盖真实身份,在得手后便销声匿迹。还有的犯罪人虽使用真实身份,但在骗得借款后或被害人追偿过程中,又通过更换手机号码、变更居住地点等方法来隐匿行踪,这些行为也能够反映出行为人不愿归还借款的主观心态,是判断行为人性质的重要依据。
    对于借钱不还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是比较常见的,当事人一方如果是涉及到破产等原因导致无力支付的,那么是债权方也应当协商进行分期支付,但如果涉及到故意不还,可以存在诈骗事实的,那么还需要追究相关刑事责任。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