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医疗事故一般怎样处理,有哪些规定

医疗事故纠纷
2024-03-15 12:36:06
律师解答共有3条
  • 发生医疗事故的处理方式有:
    1、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法律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四条
    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发生下列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一)导致患者死亡或者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
    (二)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 医疗事故可以按照以下程序处理:
    1、和解:发生医疗纠纷后,患方和院方可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和解协议,和解协议的效力应予以认定;
    2、调解:可以通过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
    3、诉讼:在诉讼之前,当事人可以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或者医疗过错鉴定。
    医疗事故怎么鉴定
    医疗事故的鉴定流程如下:
    1、当事人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进行医疗事故鉴定;
    2、卫生行政部安排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3、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组成鉴定组,按照医疗卫生管理法律以及专业知识进行鉴定。法律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条
    当事人既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卫生行政部门不予受理;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受理的,应当终止处理。
    第四十一条
    卫生行政部门收到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出具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后,应当对参加鉴定的人员资格和专业类别、鉴定程序进行审核;必要时,可以组织调查,听取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的意见。
  • 发生医疗事故时的处理方式有:
    1、当事人可以申请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处理;
    2、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的,可以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3、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4、符合法定条件的,当事人可以提起诉讼。法律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三十七条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应当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书应当载明申请人的基本情况、有关事实、具体请求及理由等。
    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1年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
    第四十三条
    医疗事故争议由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的,医疗机构应当自协商解决之日起7日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并附具协议书。
    第四十四条
    医疗事故争议经人民法院调解或者判决解决的,医疗机构应当自收到生效的人民法院的调解书或者判决书之日起7日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并附具调解书或者判决书。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