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盗窃什么情况可以不予处罚,有没有法律依据

行政处罚
2024-04-05 01:16:07
律师解答共有3条
  • 盗窃罪不予追究的情形: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行为人认罪、悔罪,退赃、退赔,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情节轻微的,可以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必要时,由有关部门予以行政处罚:
    (一)具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的;
    (二)没有参与分赃或者获赃较少且不是主犯的;
    (三)被害人谅解的;
    (四)其他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偷拿家庭成员或者近亲属的财物,获得谅解的,一般可不认为是犯罪;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酌情从宽。但是,盗窃未遂,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以数额巨大的财物为盗窃目标的;
    (二)以珍贵文物为盗窃目标的;
    (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温馨提示】
    以上回答,仅为当前信息结合本人对法律的理解做出,请您谨慎进行参考。

    如果您对该问题仍有疑问,建议您整理相关信息,同专业人士进行详细沟通。
  • 法律分析:
    实施盗窃行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行为人认罪、悔罪,退赃、退赔,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情节轻的可以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必要时,由有关部门予以行政处罚:
    (一) 具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的;
    (二) 没有参与分赃或者获赃较少且不是主犯的;
    (三) 被害人谅解的;
    (四) 其他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
    偷拿家庭成员或者近亲属的财物,获得谅解的,一般可不认为是犯罪;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酌情从宽。
    因生活困难所迫,盗窃少量财物或盗窃近亲属、邻居等少量财物,案发后能积极退赔全部或大部分赃物,得到被害人谅解的,基准刑为免予刑事处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衍生问题:
    盗窃罪的量刑标准是什么。

    (1)对于累犯,应当综合考虑前后罪的性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至再犯罪时间的长短以及前后罪罪行轻重等情况,增加基准刑的10%-40%,一般不少于3个月。
    (2)对于有前科的,综合考虑前科的性质、时间间隔长短、次数、处罚轻重等情况,可以增加基准刑的10%以下。
    前科犯罪为过失犯罪和未成年人犯罪的除外。
    (3)对于犯罪对象为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孕妇等弱势人员的,综合考虑犯罪的性质、犯罪的严重程度等情况,可以增加基准刑的20%以下。
    (4)对于在重大自然灾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
  • 符合相应的法律条件,盗窃行为有免予刑事处罚的可能和机会。
    免予刑事处罚,是指人民法院认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但因为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一种处罚结果,以被告人构成犯罪为前提,以“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为条件,简而言之,免于刑事处罚就是有罪而免罚,它有两个条件:一是犯罪情节轻微,二是不需要判处刑罚。
    由此可知,情节轻微的盗窃犯罪案件,如果在法律上被认为不需要判处刑罚,就可以判决免于刑事处罚。因此,如果自己或家人涉嫌盗窃罪被羁押,情节又比较轻微的,可以从法律专业角度极力争取免予刑事处罚,只是司法实践中获得该结果的难度较大。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