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要件

交通肇事
2024-04-12 10:46:03
律师解答共有3条
  •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一项规定交通事故逃逸,是指当事人为了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潜逃隐匿的行为。在确定是否构成逃逸时应分析当时交通肇事者逃逸行为的主观心态。交通事故逃逸必须以逃避法律追究为前提。如果肇事者没有主观规避法律责任的意识.就不能构成法律意义上的肇事逃逸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其次,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已经发生交通肇事行为,如果对肇事不具有明知的,自然也不可能产生逃避法律追究的动机,也就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再次,对于虽然履行了对被害人的抢救义务,但是逃避责任查清认定的行为,仍然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最后,所谓交通肇事逃逸主要是指自现场逃离,但也可以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后逃离,甚至在现场躲藏的情形。
  • 交通肇事逃逸构成:
    (一)主体要件:主体为一般主体;
    (二)主观要件:在主观方面上表现为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
    (三)客体要件: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
    (四)客观要件: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行为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的行为。法律依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