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婚前财产协议可以约定婚后个人债务属于个人吗

2019-07-15 11:00:48
律师解答共有4条
  • 婚前财产归个人,这是法律明文规定的。   自从新的婚姻法颁布实施后,法律已明确地对夫妻双方婚前个人财产作了详细的规定,任何一方的婚前财产均属于个人财产,不会因结婚而逐渐转化成夫妻共同财产。    因此,为婚前财产权属办理公证,已没有必要。    但现在仍经常有当事人要求对婚前财产办理公证,证明属于个人所有,象这种情况,我们都只是提醒当事人保存好证明该财产属于婚前财产的证据,不需公证,不过如果婚前本来就是共同出资购房,那么还是要办理财产约定公证后才能属于夫妻共有。    我国法律规定婚姻从登记之日产生效力,如果双方已经登记结婚,即使没有举行仪式,在此期间购房,如果是一方出资,还是办理夫妻财产约定的公证才是出资方个人的财产。    根据2001年4月28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18条规定,一方的婚前财产为夫妻一方的财产,即你婚前取得的房屋属于个人财产。    2001年12月27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19条规定:“婚姻法第18条规定为夫妻一方的所有的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    比如,婚前个人按揭买下的房产,即使婚后共同还贷,按照新婚姻法以及司法解释的规定,如果没有约定,在分割时当然认定为婚前个人财产。共同还贷的部分,由所有者按照份额予以退还。房产增值的部分,当然由所有者享有。这应当是原则。法官当然也可以按照司法解释的规定,对于困难的一方判决所有者予以帮助、补偿。但是这并不是对共同财产的分割。    如果父母出资为子女购房,而此时子女已经结婚,父母希望出资所购房属于自己子女所有而子女的配偶并不享有权利,那么要在购房前到公证处办理赠与公证,将购房所需资金赠与自己的子女个人所有,然后子女以此资金购房才属于子女个人所有。(不过子女必须举证,证明购房资金全部是由父母赠与无配偶出资)。    或者父母购房时就以自己为产权人,然后通过赠与或者遗嘱的方式指定赠与子女个人所有或者在子女继承后属于子女个人所有。   希望能帮助到你望采纳
  • 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债权人就一方婚前所负个人债务向债务人的配偶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但债权人能够证明所负债务用于婚后家庭共同生活的除外。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
    当事人的离婚协议或者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已经对夫妻财产分割问题作出处理的,债权人仍有权就夫妻共同债务向男女双方主张权利。一方就共同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后,基于离婚协议或者人民法院的法律文书向另一方主张追偿的,法院应支持。
  • 您好! 第
    一、债务是否会牵涉到您的婚前个人财产,要看这笔债务,是否被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如果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债权人有权就您的个人财产追究责任;否则,债权人无权向您主张债权,更不能牵涉您个人婚前财产; 第
    二、房产虽然是您父母全资购买,但是登记在您名下,所以,债权人可以就此追究债权; 第
    三、就还款问题。没有能力还款,并且该房产是您和家人唯一住房的话,法院一般不会强制执行该房产,但是您夫妻依然要承担债务。另外,您可以与债权人和解,协商具体的还款方式。
  • 如果是夫妻一方的婚前债务,与另一方无关。
    如果是婚后的债务,双方仅仅写债务由一方承担的协议还不够,必须将该协议的内容告诉债权人并经债权人认可才行。
    夫妻双方可以签订《婚后债务承担协议》,协议中可注明结婚时双方的财产状况、欠债情况,并且约定结婚后双方的财产各自独立使用,并且结婚后以一方名义形成的债务,由该方个人承担,另一方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注意:对于结婚之后以一方名义形成的债务,法院通常按照夫妻共同债务处理。因此,即使夫妻双方达成了《婚后债务承担协议》,夫妻双方还必须证明在债务形成时,已经明确告知债权人该债务只由夫妻中的一方承担。
    《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第二十四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照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
    《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