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我儿子16周岁打架至别人轻伤二级,在拘留所,检察院说不赔偿没有谅解书,就要批捕我儿子,请问是这样的吗?

刑事辩护
2019-07-15 10:51:18
律师解答共有4条
  • 打架致他人伤害,一般涉嫌“故意伤害犯罪”,其立案标准为“轻伤”,故不存在刑事责任。

    关于是否拘留,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要看是否初次违反治安管理。

    第四十三条 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
      
    (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
      
    (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

    第十二条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第二十一条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依照本法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一)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
      
    (二)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
      
    (三)七十周岁以上的;
      
    (四)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

    第二十二条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六个月内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的,不再处罚。

    关于赔偿问题:

    根据《侵权责任法》
    第十六条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轻微伤,一般就是(凭有效票据的数额)赔偿医疗费。
  • 打架致使被害人受伤,经鉴定达到轻伤以上的,构成故意伤害罪,依法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量刑。2013年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引入了刑事和解制度。如果犯罪嫌疑人和被害者就赔偿问题达到协议,取得受害者谅解的,司法机关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于刑事处罚。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刑法》第二章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第二百七十七条 下列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   
    (一)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   
    (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   第二百七十八条 双方当事人和解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听取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意见,对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   第二百七十九条 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 分享

  • 1、双方虽为互殴,但是一方将另一方殴打致轻伤,致其轻伤一方已经触犯刑法234条的故意伤害罪。将会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
    量刑原则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2、目前,如果无法通过积极赔偿及积极交涉取得对方谅解,那也是无奈的事情
    一切只能按照正常的法律程序继续,当然,如果有对方的书面谅解,可以依法从轻处罚。但是鉴于问题描述为双方打架,那么应当按照互殴予以理解。
    对方至少应当承担行政处罚责任。
    3、同时按照对方作为受害人,对于自身损害后果的发生有过错的事实依据,己方可以依法请求人民法院从轻处罚,并依法减轻己方的赔偿责任
    4、如果己方没有案底,应积极按照刑法72条的立法原则,向合议庭表达知罪 认罪 悔罪的态度 争取缓刑
  • 故意伤害致人轻伤应予批捕。只要在37日内作出批捕决定都属于正常程序。  批准逮捕是刑事侦查的一种强制措施。实际上这是一个动宾短语,或者是动宾词组,批准逮捕是一个程序工作,批准是检察机关的权限,逮捕一般是侦查机关(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的侦查部门)的工作。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