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没有合同,也没有营业执照,怎么报工伤??

2019-08-31 13:39:29
律师解答共有4条
  • 工伤是按照伤残等级适用法律规定进行赔偿的,与是否有劳动合同无关。

    职工因为工作原因遭受事故伤害,没有订立劳动合同的,是事实劳动关系,依然可以申请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按鉴定的伤残等级主张工伤保险待遇。
     

    事实劳动关系申请工伤认定,如果用人单位不申请也不在工伤职工申请表上盖章签字的,要先通过劳动争议仲裁进行劳动关系的确认。
      
    根据劳动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宜的通知》(劳动法[2005]12号第二条规定,对事实劳动关系的确认,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
    1、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3、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4、考勤记录;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其中,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和证人证言由劳动者举证,其余由用人单位提供。

    工伤保险条例
    第十七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由省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办理。
    用人单位未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第十八条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
    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 一、没有住院能申请工伤认定吗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工伤认定不一定需要住院才能进行认定的,符合以下条件的就可以申请工伤认定:

    1、申请材料完整;

    2、属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

    3、受理时效尚未经过;

    4、申请主体适格。

    上述四个条件须同时满足,否则,申请将不会被受理。

    二、工伤认定的程序

    申请登记

    (一)申请人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本人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都有权向用人单位工伤保险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登记,并领取《工伤认定申请表》等有关须知和材料。

    市、县级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二)申请时间

    用人单位应当自职工发生工伤之日或者职工被确诊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用人单位工伤保险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报。

    用人单位不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职工被确诊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工伤保险统筹地区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三)申请材料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和《工伤申报证据清单》,并提交下列材料:

    1、劳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

    2、受伤害职工《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3、医疗机构出具的工伤职工受伤害后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4、属于下列情况的还应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1)在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需提交上下班工作时间表及与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内容的相关材料;

    (2)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伤害的,需提交公安机关的证明或人民法院的判决书以及其他有效证明;

    (3)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交通事故或者其他意外事故伤害的,需提交如“派工单”,“出差通知书”或者“能证明因工外出的原始证明材料”及其外出期间工作原因证明材料;

    (4)因工外出期间,属于由于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需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裁决书;

    (5)属于上下班途中受机动车事故伤害的,需提交上下班的作息时间表,单位至居住地正常路线图,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认定书或其他有效证明;遇肇事者逃逸的,需提交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相关证明;个人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需提供机动车驾驶证;

    (6)属于从事抢险、救灾、救人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活动中受到伤害的,需提交单位或者县级政府民政部门、公安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

    (7)属于因公、因战致残的复员转业军人旧伤复发的,需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旧伤复发后医院的诊断证明和劳动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

    (8)属借用人员,需提交双方单位的协议书、借用单位对事故调查的材料,并由劳动关系所在单位申报并提交劳动合同文本或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

    (9)直系亲属代表伤亡职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还需提交有效的委托证明、直系亲属关系证明

    (10)单位工会组织代表伤亡职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还需提交单位工会介绍信,办理人身份证明

    (11)其他特殊情况,需提交能够证明情况的材料。

    审核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申请人上报的材料进行审核,作出是否受理决定:

    1、工伤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当场或者在15个工作日内出具《提交补正材料通知书》;

    2、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关系发生争议的,当事人应当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提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书。

    受理

    1、申请人提供材料完整或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则予以受理,并开具《受理通知书》;

    2、经审查申请人提供的材料 不符合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范围的, 则书面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

    调查核实

    1、根据需要对申请人上报的材料存有疑问的,则进行调查核实;

    2、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工伤发生争议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开出《举证通知书》,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行政决定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是否为工伤的行政决定。

    送达

    按照《民事诉讼法》有关送达的规定执行。
  • 企业及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及其劳动者需申报工伤保险,用人单位申报工伤保险需携带社会保险登记表、营业执照等材料到注册登记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下面,关于参加工伤保险的知识内容。   
    一、工伤保险的参保范围及申报: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用人单位带以下材料到其营业执照注册所在地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参保手续。   
    1、《社会保险登记证》及复印件;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   
    3、《法人代码证书》及复印件;   
    4、 进行工伤职工登记的用人单位,应另行出具:   
    (1)《工伤认定结论通知书》;   
    (2)《工伤证》;   
    (3)《北京市工伤保险参保人员增、减情况表》;   
    (4)工伤认定结论;   
    (5)《劳动能力鉴定结论或确认结论》;   
    (6)《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确认申请表》。   
    二、办理参保手续:   
    1、 区、县社保经办机构与用人单位签定《北京市参保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协议书》。   
    2、用人单位填报《北京市工伤保险参保单位登记表》、《北京市工伤保险基数核定表》和本单位上一年职工工资总额的证明等材料,并由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确定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行业基准费率”。   
    3、新参加工伤保险的参保单位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中无明确   经营项目的,区、县社保经办机构应按照《工伤保险行业基准费率和浮动档次表》中的第二类行业的“行业基准费率”,确定参保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费率。   
    4、用人单位如有工伤职工应携带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和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对工伤认定、伤残等级鉴定的相关证明材料,并填写《北京市工伤职工登记表》。
  • 因执行工作任务而受到伤害,由于其单位主体不同而适用的法律也不同。针对一般合法企事业单位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赔偿方式有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对于非法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则适用《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赔偿方式有一次性赔偿金,以及在劳动能力鉴定之前进行治疗期间的生活费、医疗费、护理费、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及所需的交通费等费用。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