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私生子的父亲不愿意做亲子鉴定,我又不想起诉,能不能报派出所要求做亲子鉴定

2019-09-11 01:47:31
律师解答共有4条

  • 1、亲子鉴定结论,可以作为离婚时的证据使用。也可以作为离婚财产分割时的一个依据。
    2、亲子鉴定是判断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否是亲生关系的生物科学技术鉴定。经鉴定,确认具有亲缘关系的, 可以证明亲子关系;经鉴定,不能确认亲缘关系的,可以排除亲子关系。
    3、亲子鉴定的结论是对是否为亲生父母的鉴定,具有唯一性和不变性。所以,不论亲子鉴定是什么时候作出的,都可以在离婚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
    4、当然,如果一方对该亲子鉴定结论有异议,可以在诉讼中,申请法院委托有资质的鉴定机构重新鉴定。
  • 司法亲子鉴定的受理程序是什么:  
    1、委托单位(人)填写委托书。  
    2、被鉴定人在委托书上留下指纹。  
    3、核对被鉴定人的身份证、出生证,留下复印件。  
    4、被鉴定人照像。  
    5、抽取被鉴定人的血样。  
    6、将标本送交专业技术人员,并签收。  相关法律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有关内容的规定  第三十四条 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女方提出离婚的,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  第三十五条 离婚后,男女双方自愿恢复夫妻关系的,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复婚登记。  第三十六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哺乳期后的子女,如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的权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  第三十七条 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关于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第三十八条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 法律是否认可亲子鉴定?
    《婚姻法解释
    (三)》第2条规定,夫妻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不存在,并已提供必要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不存在一方的主张成立。
    《婚姻法解释
    (三)》使“亲子鉴定”在法律上得到认可,“这就是说在处理有关亲子关系纠纷时,如果一方提供的证据能够形成合理的证据链条,证明当事人之间可能存在或不存在亲子关系,另一方没有相反的证据又坚决不同意做亲子鉴定的,法院可推定请求否认亲子关系一方或者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一方的主张成立。”
    应用医学、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理论和技术,判断有争议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否有亲生关系。亲子鉴定又称亲权鉴定、父权鉴定。
    亲子鉴定是通过人类遗传基因分析及现代化DNA检测技术来确认父母与子女是否存在亲缘关系。可提供父母、子女关系鉴定,兄弟姐妹鉴定,表兄弟姐妹鉴定,外祖父母和亲孙鉴定以及家族的近亲和远亲的亲缘鉴定等证明。
    亲子鉴定分为司法鉴定和个人鉴定。所谓个人鉴定,就是在非司法的情况下,在充分尊重鉴定人隐私的情况下进行的DNA亲子鉴定。所称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为查明案件事实,人民法院依据职权,或者应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申请,指派或委托具有专门知识人,对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
    鉴别和评定的活动。
    根据我国法律之规定,公民在合法机构进行个人鉴定时,无需公开个人身份。公民个人在亲子鉴定方面的要求以及参与亲子鉴定的行为
    属于隐私范畴,受到法律的保护。在个人参与鉴定时,采样可以在非公开场合、无公证人员在场的情形下进行。DNA样品的邮寄以及结果的反馈过程均可在高度保密的情况
    下进行。但个人鉴定的结果在法律上是不受到认可的,法院也不会承认这样的证据。
  • 处理私生子抚养权的解决方法有两种:
    (一)男女协商解决
    解决私生子由谁抚养、私生子的抚养权归谁的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男女协商解决,因为通过协商解决私生子的抚养权纠纷,可以以对彼此伤害最小、对孩子最为有利的方式解决私生子由谁抚养、私生子的抚养权归谁的问题。
    (二)向法院起诉解决
    如果男女双方对私生子由谁抚养、私生子的抚养权归谁的问题难以达成协议,造成私生子抚养权问题难以解决,那么就只能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了。
    但需要提醒的是,虽然向法院提起诉讼可以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解决私生子抚养权纠纷,但诉讼过程不仅费时费力,男女双方也因对簿公堂而关系恶化。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