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喝了两杯啤酒约半斤百威·吹气测试百分之二十五。这个属于酒驾吗?酒驾应该受到什么处罚?

其它
2019-09-25 14:40:50
律师解答共有4条
  • 认定医疗事故是非常严肃的事,必须坚持构成要件,缺一不可。国家对医疗事故首先注意定性,原来的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的划分已无实际意义。统称为医疗事故。根据危害程度,又分为四个等级。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认定医疗事故,必须经设区市级以上医学会鉴定,并非随意定性。
  • 酒驾会罚款吗,  根据新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一次记12分,暂扣驾驶证半年,并处以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终身不得增驾A、B照;只要有酗酒和吸毒史记录的驾驶员,一律禁止驾驶学校校车。  
    1、酒后驾驶,暂扣6个月驾驶证,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此前曾因酒驾被处罚,再次酒后驾驶的,处10日以下拘留,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吊销驾驶证。  
    2、醉酒驾驶,由公安机关约束至酒醒。吊销机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  
    3、酒后驾驶营运车辆,处15日拘留,并处5000元罚款,吊销驾驶证,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  
    4、醉酒驾驶营运车辆,由公安机关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0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重新取得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车辆。  
    5、酒后或醉酒驾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吊销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  酒驾和醉驾的判断标准:  
    1、饮酒驾车  饮酒驾车判断标准: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根据计算,一般情况下饮用350mL(约相当于1小瓶)啤酒或半两白酒(20ml)后,血液酒精浓度就可达到
    0.02(20mg/100ML),即达到饮酒驾驶的处罚条件。  按照新交法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记6分。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法律处罚更加严厉:饮酒后驾车,处暂扣三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罚款,记12分。  
    2、醉酒驾车  醉酒驾车判断标准: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根据国家《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规定,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20-80毫克的驾驶员即为酒后驾车,80毫克以上认定为醉酒驾车。  吹气检测不纳入醉驾鉴定。按照刑事案件取证的标准,对于有醉驾嫌疑的司机必须进行抽血取证。查酒驾中的酒精监测仪器数据,仅是交警前期判断醉驾的方法,通过对嫌疑人体内酒精含量的比对,作出具鉴定结论。
  • 据专业人士估算,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每百毫升20毫克时,相当于喝了一纸杯啤酒;每百毫升80毫克时,则相当于喝了150毫升的低度白酒或两瓶啤酒。依照这个标准:一般人喝一纸杯啤酒,就达到酒后驾车的量;喝完两瓶啤酒开车,就是醉酒驾车了。
    酒后多长时间能开车,或者喝多少酒能够开车,没有一个特定的界线。一是由于人体的差异。有的人对酒精吸收得比较快,代谢得也快;有的人对酒精吸收得慢,代谢得也慢。二是酒类制品的酒精含量也有差异。
    高度酒酒精含量高一些,低度酒酒精含量低一些,啤酒酒精含量更低一些。如果确实只是喝了很少的酒,比如一杯啤酒或者50毫升白酒,也最好等到5个小时之后再开车。这段时间,如果能多喝点温水、蜂蜜水或酸梅汤,适当小跑出出汗,酒精会代谢得更快一些。
    所以,中午饮酒以后,千万别在晚上抱有侥幸心理驾车,还是请人代驾为妙。如果喝啤酒两瓶或低度白酒150毫升,最好在20小时以后再开车上路。 酒后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 醉驾取保候审程序
    1、取保候审的申请。
    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其聘请的律师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
    申请取保候审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2、取保候审的决定。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接到取保候审的申请书后,应当在7天之内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复。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的,应当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检察院检察长或者人民法院院长批准,并签发《取保候审决定书》和《执行取保候审通知书》,并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
    对不符合取保候审法定条件的,不同意取保候审。不同意取保候审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不同意的理由。
    除此之外,司法机关根据案情的需要,可以自行决定取保候审。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