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公司股份51%买入,我是一个小股东想买,已达成协议,但尚未签署,公司对公司的财产作了抵押,这笔抵押贷款是合理的吗?

2020-03-02 07:43:47
律师解答共有3条
  • 转让方(甲方):  受让方(乙方):  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就甲方持有的ls__ls___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给乙方持有的相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以资遵守:  
    1、转让方(甲方)转让给受让方(乙方)ls__ls__ls____有限公司的%的股权,受让方同意接受。  
    2、由甲方在本协议签署前办理或提供本次股权转让所需的原公司股东同意本次股权转让的决议等文件;  
    3、转让价格及支付方式、支付期限;  
    4、本协议生效且乙方按照本协议约定支付股权转让对价后即可获得股东身份;  
    5、乙方按照本协议约定支付股权转让对价后立即依法办理公司股东、股权、章程修改等相关变更登记手续,甲方应给与积极协助或配合,变更登记所需费用由乙方承担;  
    6、受让方受让上述股权后,由新股东会对原公司成立时订立的公司章如果协议等有关文件进行相应修改和完善,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7、股权转让前及转让后公司的债权债务由公司依法承担,如果依法需要追及股东承担赔偿责任谨连带责任的,新股东按持股比例承担相应责任。转让方的个人债权债务仍由其享有或承担;  
    8、股权转让后,受让方按其在公司股权比例享受股东权益并承担股东义务;转让方的股东身份及股东权益丧失;  
    9、违约责任:如因乙方不按期、依约支付股权对价,导致股权转让不能实现或迟延变更的,则ls__ls__ls__ls__ls______,如因甲方不配合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导致无法使新股东享受股东权益,则ls__ls__ls__ls__ls__ls__ls_____。  
    10、本协议变更或解除:ls__ls__ls__ls__ls______.  
    11、争议的解决:ls__ls__ls__ls__ls__ls__ls__ls__ls__ls__ls______  
    12、本协议正本一式四份,股权转让双方各执一份,公司存档一份,报工商局备案登记一份。  
    13、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14、其他事宜由双方另行协商解决。  转让方:受让方:  年月日年月日
  • 根据《证券法》的有关规定,要约收购与协议收购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要约收购只能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进行,协议收购则可以在证券交易所场外通过协议转让股份的方式进行。  
    (2)《证券法》虽然未对要约收购与协议收购所收购的股份类型作出明确规定,但依据现时上市公司收购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证券法》的有关规定,要约收购的股份一般是可流通的普通股,而协议收购的股份一般是非流通股(包括国有股和法人股)。  
    (3)由于协议收购是收购者与目标公司的控股股东或大股东本着友好协商的态度订立合同收购股份以实现公司控制权的转移,所以协议收购通常为善意收购;要约收购的对象是目标公司全体股东持有的股份,自然不需要征得目标公司经营者的同意,因此要约收购多为敌意收购所采用。  
    (4)要约收购主要发生在目标公司股权较为分散,公司的控制权与股东分离的情况下;协议收购则多发生在目标公司股权比较集中,存在控股股东的情况下,收购人可通过协议方式实现控制权的转让。  
    (5)要约收购在收购人持有上市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达到30%时,若继续收购,就须向被收购公司的全体股东发出收购要约,做出股份出售承诺的股东则与收购人产生合同关系;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达到90%以上时,收购人负有强制性要约收购的义务。而协议收购是建立在双方依法成立的股权转让合同基础上的,不具有强制性。
  • “公司”收购、并购中,收购通常特指获取目标公司的“股权”。而并购,不一定是收购其股权,还可能仅仅获取目标公司的特定资产(包括特有知识产权、品牌资源、业务渠道、人才资源等等),而使上述资产融入自己公司的行为。
    公司兼并的法律后果为:被兼并公司的法人主体资格消亡,其财产和债权债务等权利义务概括转移于实施兼并公司,实施兼并公司需要相应办理公司变更登记。公司收购的法律后果为,收购者取得了目标公司的控制权,目标公司的法人主体资格并不因之而必然消亡,在收购者为公司时,体现为目标公司成为收购公司的子公司。
    至于收购公司取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后,进而通过两个公司的意志而进行公司合并,只是公司收购行为完成后的一种可能,并不是公司收购行为的直接法律后果。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