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企业为职工选购了团体意外险,现职工工伤事故,企业为职工垫款了全部医疗费用,现伤员要把意外保险理赔偿款要了,那样合理合法吗

医疗事故纠纷
2020-03-10 09:27:40
律师解答共有4条
  • 一般应由用人单位垫付。  《工伤保险条例》第四条规定:“职工发生工伤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使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职工遭受工伤事故伤害,工伤认定前的医疗费用,一般应有用人单位垫付,对此,各省市也有明确的规定。
    用人单位资金周转困难,工伤职工有能力的,也可以垫付。

  • 一、由工伤保险基金付出的项目

    假如用人单位参与了工伤保险的,当员工遭到工伤,经劳作保障行政部门认定工伤或作出劳作能力判定的,能够从工伤保险基金中付出以下项目:

    (1) 工伤医疗费;

    (2)辅佐器具装备费;

    (3)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4)伤残补贴;

    (5)生活护理费;

    (6)丧葬补助金;

    (7)供养亲属抚恤金;

    (8)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9)康复性医治费用;

    (10)工伤住院医治膳食补助费、外地就医的交通费、食宿费等等;

    (11)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12)劳作能力判定费;

    二、由用人单位付出的项目

    除了从工伤保险基金中付出外,用人单位还需要付出工伤的员工必定的补偿金:

    (1)工伤住院膳食补助、外地就医交通费及食宿费:住院工伤员工住院医治期间的住院膳食补助费,由员工所在单位依照本单位因公出差膳食补助规范的70%发给;经同意转诊转院去外地就医所需的交通费、食宿费由员工所在单位依照本单位员工因公出差规范报销。

    (2)罢工留薪期薪酬:工伤员工罢工留薪期内的薪酬福利待遇不变,由用人单位按月付出;生活不能自理的,由用人单位派人护理,所需陪护费用由用人单位按协议付出。

    (3)伤残补贴:伤残等级为五级和六级且难以组织作业的工伤员工,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自己薪酬的70%和60%的伤残补贴。

    (4)一次性伤残工作补助金:伤残等级为五至十级且与用人单位解除了劳作联系的工伤员工,由用人单位以解除劳作联系时该地区上年度员工月平均薪酬为基数,付出一次性伤残工作补助金。

  • 1、工伤赔偿,由用人单位和工伤保险基金按项目各自赔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在劳动能力鉴定报告下达的一个月左右完成赔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在辞职后赔付;

    2、如果用人单位没有缴纳工伤保险,所有的赔偿由用人单位支付;用人单位买了商业保险,具体的理赔建议咨询承保的保险公司;

    3、法律依据《社会保险法》
    第三十三条 职工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由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三十八条 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一)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二)住院伙食补助费;
      
    (三)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四)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
      
    (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
      
    (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七)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八)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
      
    (九)劳动能力鉴定费。
      第三十九条 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
      
    (一)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
      
    (二)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三)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四十一条 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
  • 因工伤意外死亡社保赔偿标准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1、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2、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孤儿,在以上基础上增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
    3、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