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起诉他人欺诈罪需要什么证据?无法与对方取得联系,对方关机,可以拒绝发邮件起诉吗?

2020-04-20 16:54:27
律师解答共有4条
  • 手机不小心点开了诈骗短信的链接,你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一、万一手滑点进去了,应当做以下事情:
    1、向所有通讯录朋友发出预警通报:将短信截屏,发到朋友圈或其它地方,广而告之。
    2、如手机上有支付宝、银行卡等关联的,不在本手机操作的前提下,立即更改密码。
    3、立即进行关机,找专业人士刷机重装系统。  
    二、如果收到诈骗短信可任选下面一种做法:
    1、拨打手机运营商客服热线进行举报。
    2、登录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官方网站(),点击举报短信,填写相关内容进行举报。
    3、登录手机运营商官方网站举报,,在自助专区的不良信息举报一栏内,点击举报手机病毒,填写相关内容举报。
    4、中国移动手机用户可到平台举报。编写短信,格式为:被举报号码*(或空格)举报内容发送至进行举报。
    5、直接删掉。
  • 诈骗罪属于公诉案件,个人是不能提起诉讼的。如果当事人不报警,警方也就不会立案,但一旦警方立案,就要按照公诉程序进行审理,被害人无权要求警方撤销案件,但被害人谅解可以对被告人的量刑产生影响。
    法院应当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量刑。
  • 您好!相关证据同样需要达到确实、充分的证明程度。在具体认定时,可结合《解释》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表述,从证据的角度加以证明。例如,在证明“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时,要着重证明集资款的流向,是被投入到真实的生产经营活动,还是假借生产经营的名义,以体外循环或类似走账的方式挪作他用。
    如果证明集资款流向的证据达不到确实、充分的程度,应作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处理,不宜认定是非法占有。又如,在证明“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时,要注意证明行为人是否将集资款用于铺张浪费,比如购置名车豪宅珠宝等,这些炫耀性的消费与集资用于的生产经营活动毫无关系;要证明挥霍集资款达到“肆意”的程度,而不是仅将少量的集资款用于奢侈消费;要证明肆意挥霍集资款的行为与导致集资款不能返还的结果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如果虽有少量集资款被用于挥霍,但不能及时归还集资款是因为客观上出现的不能遇见的经营风险所致,也不能证明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 诈骗罪立案后,被告人主动还款,原告撤诉,如果检察院对案件的认定,认为不具备起诉条件的,可以做出不起诉决定,否则,如果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即使主动还款,检察院也应当起诉。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案件,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法院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认为不具备起诉条件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案件作出不起诉决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后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如行为人是精神病人或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依照法律规定不能追究刑事责任。
    2、人民检察院对于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3、犯罪嫌疑人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了以下几种情形:第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第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第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第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第五,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4、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对这种情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的。这主要是指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另一种情况是,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应当或者可以免除处罚的,如犯罪后自首、有立功表现、犯罪未遂、犯罪中止、或属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等,刑法对这些情况分别都作了具体规定,其中有些可以免除处罚,有些应当免除处罚。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