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你好律师我的朋友在你们分期买了手机,刚买的时候还有两期,后面还没还。 最近他们公司打电话催款,其馀借款共3400多元,他还欠一千二百四十多元。 前几天,我发邮件说手机号码会起诉他。 我想问问被起诉后会怎么样

2020-06-13 15:39:03
律师解答共有6条
  • 手机分期付款,没有还清,只要没有采用虚构事实等非法手段进行非法占有,就属于民事纠纷,不构成诈骗,不会坐牢。
    分期付款买手机属于民事法律行为,如果无力还款的,根据尚欠到期金额占总金额的比例,卖方可起诉要求付款或者解除合同并要求支付使用费。
    《合同法》第一百五十九条规定,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数额支付价款。对价款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第二项的规定。
  • 不起诉的催款方式有哪些?
    1,电话催付
    电话催付在收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什么样的人在使用它。电话催款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专业知识(合同、付款条件、供应商和客户的权利和义务等);技巧(步骤、说话口气、火候的掌握等);权力(与客户谈判的权力、是否有权对欠帐进行打折、是否有权决定停止向债务人供货及停止提供赊销等)。
    催收人员应该接受相应的培训,企业应明确其拥有什么样的职责和权力等。
    2、书面函件催讨(包括传真方式)
    采用信函进行催帐是最正式的。必须明确地向债务人传递一个信息,他们需要它按照双方约定的时间付款。
    首先,用词应该因客户而异,或严厉或委婉;
    其次,书面催讨往往还是使得诉讼时效中断的有效措施,或者是解除合同等的前置程序;
    再次,如果需要作为将来诉讼仲裁的证据,那就应该使用能够证明送达到的方式,比如让对方签收、或使用邮政快递等。
    3、面访催收
    对于欠款金额较高的债务人,采用面访进行催帐是非常有价值的。
    公司内什么样的人员适合去面访催债,应该考虑清楚。并且要进行必要的培训。
    4、索要确认函和书面付款计划
    在催收帐款过程中获取客户对债务的书面确认或要求对方提供书面的付款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 若民事判决书生效,欠款人仍拒不还款的,债权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人民法院受理后有权依法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
    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第二百四十四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
    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采取前款措施,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裁定。
  • 手机分期付款不还,建议尽快偿还欠款,造成严重逾期将面临:
    1.承担高额逾期费用。对于逾期费用,不同网贷平台的名称不同,收费标准也不同。不管是叫逾期罚息、逾期管理还是其它五花八门的名字,收费标准都非常高。
    因此,有能力按时还款的,千万不要逾期。
    2.承受平台花式催收。逾期较长时间,平台客服严肃警告,威胁再逾期不还将面临严重后果;逾期很长时间,平台不再好言相劝,开始展开实际行动。
    3.人行征信产生污点。目前,大部分网贷平台还没有接入人行的征信系统,但接入人行征信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以后网贷平台借贷逾期不还,将会和银行贷款、信用卡逾期一样被记录到人行的征信系统中,产生信用污点。
    如果说之前的后果,仅仅是颜面扫地的话,那么征信产生污点后将会影响到实际生活,想买房没办法贷款,想买车没办法按揭等等。
    4.被告上法庭。 借贷之后长时间逾期或者说故意不还,额度超过2000之后,就已经可以构成诈骗犯罪,有被网贷平台告上法庭的危险。
    一旦法院判决网贷平台胜诉,那么借款人除了要支付需要还的款项外,还要支付双方诉讼费用和巨额罚款,甚至面临牢狱之灾。
  • 民间借贷中借钱不还的,在催款多次仍不还的,可以通过起诉的方式催款,收取货款的,可以在您户籍所在地的法院起诉,如果催讨无果,那么可以起诉.诉后凭生效的判决书申请强制执行.民间借贷都是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 起诉公司法人欠款可以一并起诉股东。股东是公司的投资人与公司运营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原告的起诉只要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则可以起诉股东。
    法律依据如下: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