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行政诉讼时效20年怎么理解

2021-05-18 14:38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行政诉讼法》规定了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纠纷案件的诉讼时效为20年,起算点是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计算,20年诉讼时效的规定体现了我国法律对行政相对人的不动产权利的保障。接下来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行政诉讼时效20年怎么理解的相关内容。
行政诉讼时效20年怎么理解

一、行政诉讼时效20年怎么理解

根据最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这里的20年,指的是特殊的不动产纠纷案件,如房屋纠纷,自相关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最长不超过20年,超过二十年则失去时效利益,起诉后不能获得救济。主要是督促当事人积极行使诉权,不要消极对待时效权益。

二、什么是最长诉讼时效

最长诉讼时效是20年。

最长诉讼时效是指对于各类民事权利予以保护的最长时效期间,它不同于其他各种诉讼时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三、最长诉讼时效的特征有哪些

最长诉讼时效不同于其他各种诉讼时效的特点表现在:

1、其适用范围广泛,涉及到各类民事法律关系。

2、其时效期间是20年。

3、其适用前提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时开始计算,即使权利人不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亦只在20年内获取法律保护。这不同于以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作为适用前提的其他诉讼时效。

4、其时效期间,可以适用有关延长的规定,而不适用中止、中断的规定,但是,其他各种诉讼时效则可以适用有关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

以上就是由找法网小编整理收集的关于行政诉讼时效20年怎么理解的内容,希望对您的疑惑有所帮助。综上所述,《行政诉讼法》规定20年诉讼时效是为了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不要超过时间限制。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疑问的,欢迎咨询找法网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