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哪几种

2021-06-21 09:31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我们在不同情况下会有不同的身份,在法律上可以区分为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与法人均是民法领域的主体,一切民事行为都是人的行为,若作为自然人,我们拥有哪些民事行为能力呢?那么,我国法律规定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哪几种呢?下面由找法网小编为大家详细解析。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哪几种

一、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哪几种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种:

其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即8周岁以下的儿童、精神病人均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该阶段的自然人没有独立行使民事权利的能力,即使是纯获利性质的行为也无效,需要监护人同意或事后追认;

其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即已满8周岁未满18周岁的自然人、间歇性精神病人,该阶段的自然人可以独立行使智力水平相符的民事法律行为(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超出合理范围外的民事法律行为同样需要监护人同意或追认;

其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即年满18周岁的自然人、或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此阶段的自然人具有独立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属于自己责任的范畴。

二、监护人替代责任

监护人对被监护人不法行为的责任的理论基础和正当根据,就是其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控制被监护人对第三人的危险,并且充分保护受害人。从替代责任的严格意义上说,应首先确定被监护人的责任,然后再转移于监护人。从责任构成看,被监护人如果有责任能力的话,首先是要被归责的。在我国,法律上无“责任能力”的概念,也就不存在对其归责的问题。所以,我国法上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责任是广义上的替代责任,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替代责任。在责任的具体承担上,大部分国家都规定(或者法律或者判例)监护人与被监护人承担连带责任(无责任能力人除外)。在其他有责任的人不能赔偿时,无责任能力的人如果有财产和其他经济能力时,法官可根据衡平原则,让其承担赔偿责任。

三、胎儿特殊利益保护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如果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将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在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六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分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第一千一百五十五条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娩出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以上是找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哪几种的相关法律知识,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三种,能独立行使的民事权利义务有所不同,超出合理范围将承担民事行为无效的后果。若大家还有问题的,欢迎上找法网咨询,找法网律师将为您细心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