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哪些机构可以指定监护人

2021-10-01 17:01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根据相关规定,法律行为的实施需要主体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但实践中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是不具有这种能力的,其需要监护人。那么哪些机构可以指定监护人?指定监护的指定形式?监护人的职责有哪些?接下来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哪些机构可以指定监护人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
哪些机构可以指定监护人

一、哪些机构可以指定监护人

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对监护人的确定有争议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对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民政部门或者人民法院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在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中指定监护人。依据本条第一款规定指定监护人前,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处于无人保护状态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法律规定的有关组织或者民政部门担任临时监护人。监护人被指定后,不得擅自变更;擅自变更的,不免除被指定的监护人的责任。

因此,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的单位或者是居委会村委会机构可以指定监护人。

二、指定监护的指定形式

有关组织指定监护人既可以书面形式通知,又可以口头形式通知被指定人,而无须同时通知其他当事人或其它有关组织。这是因为:

(一)只有被指定人对指定不服才有提起诉讼的权利,而其他当事人没有这种权利;

(二)有关组织之间都是并列关系,某一组织无须经过其他有关组织的同意,也不需要经过协商,便能作出指定的决定。

这就决定了指定监护人的形式只需某一有关组织依照《民法典》规定的原则予以指定,并书面或者口头通知被指定人即可(在实践中还是以书面通知为妥)。民法通则规定的指定监护的权力机关,是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指定监护可以用口头方式,也可以用书面方式,只要指定监护的通知送到被指定人,指定即成立。被指定人不服指定的,可在接到指定通知次日起30天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由人民法院裁决。指定监护被指定人未提起诉讼时,自收到通知后满30天后生效;在提起诉讼时,自法院裁决之日起生效。

三、监护人的职责有哪些

监护是指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作为监护人主要有以下职责:

(一)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

(二)管理和保护被监护的财产,代理被监护人的民事活动,在被监护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人发生争执时,代理其进行诉讼;

(三)对被监护进行管理和教育,对被监护人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可以由其父母生前指定或者由当地居委会指定,成年人的监护人可以由其提前指定。以上便是找法网小编为您带来关于哪些机构可以指定监护人的相关知识,若大家有什么不了解的亦或是有其他疑问,可以咨询找法网的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