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欺诈罪判多少年

2022-01-19 16:2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法律上并没有欺诈罪的说法,一般认为构成诈骗罪。根据规定,犯诈骗罪且诈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接下来找法网小编将为您介绍欺诈罪判多少年的法律知识。
欺诈罪判多少年

  一、欺骗罪与诈骗罪区别是什么

  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法中是没有欺骗罪的,欺骗是属于诈骗罪的行为表现之一,所以两者是没有本质区别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欺骗方式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诈骗罪罪判多少年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判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三、民法典关于欺诈行为是如何规定的?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民法典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是无效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从法条上我们不难看出,合同欺诈的构成有四个要件。

  (一)一方故意,告知虚假事实或者隐瞒真实事实;

  (二)对方因此陷入错误认识,也就是说欺诈与错误具有因果关系;

  (三)对方因错误认识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就是认识错误与不真实的意思表示间有因果关系;

  (四)欺诈具有不正当性。从这四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互为因果,可见法律对欺诈认定的严谨性。

  欺诈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大类,根据民法典关于欺诈的规定,因一方的欺诈行为而诱导他人签署的劳动合同,受欺诈方可以要求国家相关单位予以撤销。若是由于第三人施行的欺诈行为,各方当事人都知道欺诈事实的存在,则该合同是由法律效力的。

  根据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一般的民事欺诈不构成犯罪,不存在判刑的问题。以上是关于欺诈罪判多少年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