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怎样划分的

2021-10-21 20:1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并不是一出生就有的,也不是拥有后就一直都在的,但是民事行为能力又分为多种,那么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怎样划分的?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一起来阅读本篇文章,以下由找法网小编为您解答具体内容。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怎样划分的

一、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怎样划分的

所谓民事行为能力,就是指民事主体以自己独立的行为去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有民事权利能力而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民事主体,要想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就只能通过他人代理。

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分三种情况完全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

二、拥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条件

我国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应当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118周岁以上。18周岁是我国自然人成年的界限。对于16周岁以上而不满18周岁,但是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法律将之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认定: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能够以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认定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精神状况健康正常。公民能够正确理解法律规范和社会生活共同规则,理智地实施民事行为。患有精神病而不能理智地从事行为的人,即使18周岁以上,也不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三、民事行为能力终止条件

以年龄作为判断行为能力的标准,是一个客观性标准;而人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是一个主观问题。一个人即使超过十八周岁,若患有精神病,则其依然不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按照人的精神状态、精神疾病来判断其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时,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公民的权利能力问题,所以必须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具体如下:

1、被申请宣告人必须是精神病人;

2、必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

3、以法定程序宣告;

4、必须由法院以判决的形式宣告。宣告或解除宣告一个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都是要式行为。

一个人被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后,若其经过治疗后病愈,恢复行为能力,但是未经过撤销宣告,则此时其所为行为属于效力待定行为。

以上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关于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怎样划分的的内容,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完全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这三种,如果还有什么不理解或者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咨询找法网律师,他们会给您专业的建议。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