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民法通则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

2023-02-07 09:31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民法通则已经失效,依法生效的民法典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的是大部分的民事案件受到三年诉讼时效的限制,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开始计算,最长不得超过二十年期限。
民法通则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

  一、民法通则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

  民法通则已失效,民法典关于诉讼时效有如下具体规定:一般情况下,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且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法律另有规定的,应当按照特殊规定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诉讼时效届满后对方同意偿还能否反悔

  债务人同意偿还已过诉讼时效的债务后,不能反悔。找法网提醒,因为欠条超过诉讼失效后,该债权债务就成为自然债务,即债权人丧失依诉讼程序保护其权利的可能性,不再有胜诉的可能,更不能请求法院强制执行。在这个情况下,债务人作出同意偿还的承诺或者履行偿还义务,则意味着和债权人达成了一个新的协议,此时会重新开始计算诉讼时效,债务人仍负有还款义务。

  三、诉讼时效制度的意义

  1.使长期存在的事实状态得到法律的认可,使之与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相一致,结束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的不稳定状态,以维持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秩序。

  2.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加快民事流转,促进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司法机关调查搜集证据,正确高效地处理民商事纠纷案件。

  可以设想,如果国家法律不设置这一制度而允许无限期地保护权利人早已享有的,但一直又不行使的权利,现实生活中,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就会与社会的经济秩序处于长期不稳定、不和谐的状态,与经济的高效发展和循环的要求不相适应,从而导致人类社会的不稳和经济发展的滞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