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法律适用的主体是谁

2021-01-12 17:24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法律的适用主体主要是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实现法律规范的一种活动,我们国家是法治社会,对于法律主体的要求也是比较严格的要求,民事主体从事活动过程中要遵守法律制度,那么法律适用的主体是谁?下面找法网小编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
法律适用的主体是谁

一、法律适用的主体是谁

  法律适用的主体是法院和检察院。通常说法律的适用主体为司法机关。

  法律适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和公民实现法律规范的活动。这种意义上的法律适用一般被称为法的实施。狭义的法律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其职权范围把法律规范应用于具体事项的活动,特指拥有司法权的机关及司法人员依照法定方式把法律规范应用于具体案件的活动。

  二、法律主体意义

  表明人在法律上的庄严地位,法律主体作为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并不仅仅代表着生活于现实世界中的你、我、他,更为主要的,这是一个源于人的尊严、人格而形成的重要理论范畴,是对人的本质的一种法律抽象。正如杜兹纳所说:“道德哲学与法理学都假设了一个自主自律的主体。”“自主”意味着人的理性与人的目的性,在法律上必须假定人们能够为自己安排合理的生活计划,理性地进行法律上的行为,没有这重预设,自由、权利等范畴就失去了基本的主体依托。“自律”则意味着人是一个能够自我负责的生命主体,他有权利作出选择,当然也有必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人的尊严借助于法律主体这一概念,真正使人在法律中展现了一种自我决断、自我负责的庄严形象。有关这一问题,拉德布鲁赫以“自我目的”加以表述,以此来突出人的法律主体地位。

  拉氏指出,人之所以为人,并不是因为他仅是一种肉体和精神的生物,“而是因为根据法律规则的观点,人展现了一种自我目的”。正是源于自我目的体现了人的本质,所以,法律主体这一概念并不是建立和限定在法律经验之上的,“而是具有逻辑必然性的、普遍适用的法学观察之范畴”。借助于这一范畴,一个法律行为的背后必然隐含着一个有着自我目的的人,他的行为不是任意的、冲动的、率性的,而是在自由意志支配下的一种合理决断与合理选择。诚然,人可能会做出违法甚至犯罪的行为,但是,从主体性上来说,该类行为仍然要视为当事人深思熟虑的行为,也就是说,行为人是在权衡利弊之后,认为该行为是值得他去做的;在作出这种选择之前,他就已经对自己可能承担的责任有了认识,因而对他加诸法律责任的制裁,并没有真正拂逆他的本意。一个承载人的尊严的法律主体,不能推诿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

  三、民事主体法律适用的规定

  第七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八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九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十条: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十一条:其他法律对民事关系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以上就是关于法律适用的主体是谁的相关介绍,对于法律主体大家可以简单的了解一下,尤其是不多关注一些法律行政法规等相关方面的制度和政策,注意正确的民事关系处理方法,对此有不明白的,可以咨询一下找法网的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