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签订装修合同注意事项有哪些

2019-11-14 00:18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签订装修合同的作用在于明确规定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尤其是对于发包方也就是业主在合同中可以明确写明自己对装修的要求,避免在装修结束后产生过多的纠纷,那么签订装修合同注意事项有哪些?以下就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签订装修合同注意事项有哪些

  一、签订装修合同注意事项有哪些

  1、装修合同之承包方资格审查

  作为发包方,为预防欺诈,应了解承包方主要的情况:

  确认承包方的主体资格是否真实与合法,是否是经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业法人,是否具有从事民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资质,资质等级符合本次施工的要求。

  确认签约人的资格,若是委托代理人是否具有授权委托书。

  了解承包方的经营范围、社会信誉等以确定其履约能力,必要时可以去参观发包方正在施工的装修现场。

  2、装修合同之材料

  在合同中关于材料应进行详细的约定,如可约定由承包人提供的材料、设备,承包人应在材料运到施工现场前通知发包人,并接受发包人检验。

  承包方提供的材料和设备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有质量检验合格证明,同时必须符合国家环保标准。若承包方提供的材料和设备不符合标准,应当立即更换和重做。

  3、装修合同之工期

  在合同中,应对工期进行明确的约定,承包方应按期完成工程。如果因发包人未按约定完成其应负责的工作而影响工期的,工期应当顺延。但如因承包人责任不能按期开工或无故中途停工而影响工期的,工期不顺延。

  4、装修合同之质量

  装修合同中,作为承包方,应注意对承包事项的基本信息进行准确、详细约定,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质量标准施工。

  对于产品质量标准应进行明确约定,按国家制定的施工及验收规范为质量评定验收标准,以避免产品质量标准方面发生争议。

  承包方应严格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其他技术标准施工,按照发包方认可的设计、施工方案和做法说明完成工程,确保质量。

  5、装修合同之检验

  为保障发包方的合理利益,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对隐蔽工程和中间工程的检查与验收手续。

  装修合同应约定,工程竣工后,承包方应通知发包方验收,发包方在合理时间内组织验收,并办理验收移交手续。如果发包方不能在规定时间内组织验收,及时通知承包方另行安排时间验收。若发包方在验收时发现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可要求承包方赔偿或返工。

  6、装修合同之保修期

  为了保障发包方的利益,双方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保修期,保修期在验收合格后起算,双方可在验收合格后填写工程保修单。

  二、装修合同的价款因该怎么规定

  为了避免风险,应特别注意在装修合同中对价款支付时间、方式、违约责任等进行明确约定。

  1、明确约定款项的支付方式,如以现金、汇票或是支票,分期支付制。

  2、明确约定款项支付时间,开工前发包方支付相当于总价款20%的工程款;完成50%的工程量后,支付相当于总价款30%的工程款;竣工验收后,支付总价款50%的工程款。

  因此,订立合同时,建议发包方根据实际情况对工程概况、违约责任、管辖地等约定清楚,以降低合同履行风险和保证合同顺利履行,并尽可能保障自身的合法、合理利益。

  三、装修发生纠纷怎么办

  1、顺利的解决情况。在责任清楚的情况下,装修方和业主方能同时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达到共识时,那么双方可以通过协商之后解决问题,继续合作。

  2、妥协的解决情况。在双方对责任争议不下的情况下,可协商各自让步,尽量把情况控制在可以解决的范围内。这种情况在工程中是经常发生的,犹其是对责任认定不清楚的情况下。例如经常发生的事情就是,铺出来的砖不平,业主方抱怨施工方施工不合格等。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纠缠并不能实际解决问题,不如双方各退一步进行整改,继续工程的合作。

  3、仲裁的解决情况。双方对问题都无法解决的情况下,那么最佳的方法就是通过技术部门来进行鉴定。可以请双方都一致同意的权威部门进行仲裁,以技术的角度来科学的判定事情。不过技术部门往往只能起鉴定的作用,争端的解决还是要靠双方协商。

  4、法律的解决情况。这是最后的办法,双方相持不下,也都不愿意退步,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最无奈的解决方法,因为无论结果怎样,双方的合作关系都已经决裂了。对双方来说都是损失。因此在实际生活中,这种办法较少被使用。

  签订装修合同时一定要注意承包方的资质避免上当受骗。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关于签订装修合同注意事项有哪些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法律问题的,欢迎上找法网在线法律咨询平台,在线律师会为您进行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