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后果

2018-12-28 16:55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在生活中,对于肇事者的逃逸行为,我们会认为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脱离现场的。当然这种行为是建立在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条件下实施的。那么关于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后果?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形?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以下就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内容。

  一、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后果

  1、损害赔偿重。

  按《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赔偿费用少则几千块,多则上万元甚至于几十万元,如肇事车辆投保了第三者责任险,发生交通事故后,赔偿时,保险公司有先予支付的义务。但如果肇事车辆逃逸,按《保险合同》约定,保险公司就不再承担保险责任,车主要承担全部的赔偿费。

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后果

  2、行政处罚重。

  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01第2款规定,对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司机,不论其造成交通事故后果的大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都将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

  3、刑事责任重。

  根据《刑法》第133条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肇事后逃逸的,属法定的加重情节,伤者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的可判7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伤者没有死亡,机动车驾驶员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将撞伤者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伤者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严重残废的,则构成了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按《刑法》规定,将会受到更加严厉的处罚。此外,法律还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乘车人指使肇事司机逃逸,致使伤者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上述人员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二、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形

  1、明知发生交通肇事,交通肇事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肇事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肇事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交通肇事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5、交通肇事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6、交通肇事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7、交通肇事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肇事,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肇事的;

  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肇事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强行离开现场的。

  三、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

  (一)现场的概念

  在实务中,有些行为人并非在肇事后马上离开事故地点,而是在送伤者前往医院救治后或者在等待交警部门的处理过程中逃跑。对于这种情况,行为人既然选择了逃逸,其主观上必然存有恶性,对于危害结果,行为人主观目的由交通肇事的过失性变成了放任结果继续发生的随意性和避免承担法律责任的逃避性,因此,送伤者前往医院救治或者在等待交警部门的处理过程中逃跑的行为是符合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构成的,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

  (二)交通肇事后不离开现场也可构成逃逸

  如果仅从字面意思上进行理解,“逃逸”是指为躲避一定的事物而逃跑,但在司法实践中,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认定还应当包含两个本质内容:

  一是逃避抢救的义务;

  二是逃避责任的追究。

  行为人只要实施了其中一个行为,即符合逃逸的要件。因此,即使不离开现场,只要行为人未对受害者采取积极的救助义务或有推卸法律责任的故意,即可认定为“逃逸”。

  (三)交通肇事后离开现场未必构成逃逸

  行为人交通肇事后符合逃逸构成要件的前提条件是,行为人要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因为逃逸是一种直接故意行为,如果发生了交通事故,但行为人在并不知晓的情况下做出了逃逸的行为,但其主观上没有逃逸的目的,则不能认定其交通肇事后逃逸。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关于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后果以及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形等知识。交通肇事后逃逸,不仅有违伦理道德,还违反法律,其后果往往也是严重的。如果有发生交通肇事,希望大家能够按照法律途径进行处理,不要选择逃逸。还有其他需要了解的法律知识,欢迎上找法网进行咨询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