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法律风险

2018-06-05 16:31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公司规模小,好多员工都跳槽;公司福利好,但是仍然有许多员工要离开,于是老板就想到了股权激励措施,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公司留住人才,同时还能激励员工的斗志。但是股权激励措施也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那么今天就由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法律风险。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法律风险:

  1. 合同问题

  非上市股权激励方案落地要注意签订书面合同,不能仅公布实施方案及与激励对象口头约定,或以劳动合同替代股权激励合同。

  2. 与投资人关系的处理

  若公司已进行融资或正进行融资谈判,建议进行四方面的检视或披露:

  首先对拟投资人进行披露非上市股权激励计划。

  其次是检查当时签订的融资协议,是否对非上市股权激励的比例有所限制。

  第三是看融资协议对非上市股权激励方式是否有限制。

  第四若融资协议对激励方式未限制,若采用增资模式,则增资对价不可低于投资人的对价,除非融资协议对非上市股权激励有除外规定。

  3. 员工辞职退出争议

  实施非上市股权激励一般都会要求员工出具承诺函,承诺一定期间内不得离职,否则向公司支付违约金。

  4. 监事作为激励对象

  上市公司明确禁止公司监事作为激励对象,非上市公司不受该约束。但鉴于监事地位特殊,不排除有法规约束。

  5. 创始股东未履行出资义务

  若创始股东没有按期履行出资义务,在实施非上市股权激励后,若授予的是实股,激励对象即成为股东,此时激励对象可创始股东未缴足出资为由,向创始股东主张违约责任。

  6. 税务风险

  依据《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规定,申报的股权转让收入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的,主管税务机关可核定股权转让收入。

  7. 准备IPO(A股)的可能障碍

  (1)团队稳定要求:最近三年主营业务、董事、高管没有发生重大变更,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更。

  (2)持续盈利要求:在实施实股激励中,激励价格与公允价值间的差额要作为股份支付进行会计处理,在等待期内确认为费用,这样一来非上市股权激励操作将影响公司利润。公司要关注该影响是否会导致无法达到上市要求的利润水平。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初创、成长型公司而言,股权激励是留人的必杀技,但是对于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法律风险也是存在无疑的。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未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方案有哪些
股权转让 9999人浏览
未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方案有哪些
解读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
公司治理 9999人浏览
解读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情况
什么是上市公司 9999人浏览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情况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漏洞
什么是上市公司 9999人浏览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漏洞
上市公司激励模式之股票期权
什么是上市公司 9999人浏览
上市公司激励模式之股票期权
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难点问题
股权激励 9999人浏览
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难点问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