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公积金上海提取流程

2022-02-27 16:11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相信大家对公积金多多少少都有所了解,目前公积金的主要作用是用于贷款买房,若具备了法定的提取条件,可以提取公积金使用,那么公积金上海提取流程是什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找法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公积金上海提取流程

  上海公积金提取流程:申请人携带本人身份证复印件、住房公积金提取申请表,房屋所有权证、契税完税证明、商品房销售合同等材料,经公积金管理中心审核后到银行办理提取手续。

公积金上海提取流程

  二、公积金如何贷款

  (一)贷款条件

  借款申请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城镇常住户口或有效居留身份证明的职工;

  2、申请时在公积金中心已连续6个月以上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没有提取公积金用于支付所购住房的首付款,同时无公积金贷款余额;

  3、具有购买住房的合同或协议,且首期付款金额不低于所购住房价值规定比例;

  4、有较稳定的职业及经济收入,具备相应的贷款偿还能力,个人信用良好;

  5、有公积金中心认可的资产作为抵押或质押,或有足够代偿能力的单位作为保证人;

  6、公积金中心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贷款流程一手房贷款流程:

  借款人到贷款服务大厅受托银行窗口提交个人申请资料---→受托银行进行受理、审核---→中心进行审批---→担保公司办理担保手续,并出具《担保承诺书》---→借款人凭《担保承诺书》到银行签订借款合同---→借款人办理委托公证手续---→中心核准发放---→受托银行发放贷款。

  二手房贷款流程:

  买卖双方到贷款服务大厅受托银行窗口提交申请资料---→受托银行进行受理,初审---→评估公司进行勘验,并出具评估报告---→受托银行进行审核---→中心进行审批---→借款人到银行签订借款合同---→买卖双方办理产权过户手续---→借款人领取新产权并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受托银行领取他项权证等资料---→中心核准发放---→受托银行发放贷款。

  (三)贷款材料

  1、二代身份证或军官证原件和6份复印件。

  2、户口薄(首页和申请人本页)原件和6份复印件。

  3、婚姻证明(结婚证、离婚证,单身现场申明)原件和6份复印件。

  4、开发商加盖鲜章的备案表原件2份(郊县楼盘需3份原件)和3份复印件。

  5、购房合同正本原件2份和2份复印件。

  6、购房合同附件或补充协议原件2份和2份复印件。

  7、首付款收据及刷卡POS单或现金收款单原件,3份复印件。

  8、借款人家庭住房登记记录信息证明原件和1份复印件(在城区办理贷款的职工,可在城区管理部咨询柜台打印2份《家庭住房登记记录情况查询结果》)。

  9、提供开发商加盖鲜章的办理预告登记手续原件一套(不得涂改)。

  10、委托扣款(还款)帐户:主借款人所选择的贷款办理银行的储蓄卡或储蓄存折原件和1份复印件。

  11、收入证明:未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客户需提供收入证明(中心网站可下载)原件和3份复印件;其中月收入3500以上的客户还需提供银行1年流水或完税证明等佐证材料原件和3份复印件。

  12、缴存证明:在省级分中心、石油分中心缴存公积金的职工须提供所在分中心近6个月连续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明细及缴存证明(缴存查询表)原件和1份复印件,且住房公积金账户状态应为正常。

  13、公积金管理中心要求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三、公积金封存后怎么提取

  (一)购买二手房的,凭购房契约或《存量房交易资金托管协议》或房产证、全额购房款的《销售不动产统一发票》或《存量房交易资金托管凭证》或契税完税证、住房公积金卡、身份证一次性全额提取。

  (二)购买新建住房的,凭购房合同或房产证、首付款或全额购房款的《销售不动产统一发票》或契税完税证、住房公积金卡、身份证一次性全额提取;

  (三)退休、死亡或宣告死亡;在国外定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户籍迁出本市时可以取出公积金。

  (四)户籍不在本市并已申请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手续;男性年龄满50岁或者女性年龄满45岁,失业且住房公积金账户封存均满2年,可以销户领取。

  综合所述,公民如果在上海购买过公积金,那么在准备贷款买房或者租赁房屋的时候都可以使用公积金的;一般来说,上海公积金提取的时候只要满足提取条件,并且准备好房屋合同以及身份证等相关材料到相关部门办理即可,以上便是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公积金上海提取流程全文。如果您还有关于房产地产相关的疑问,欢迎您到找法网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