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职工病假工资的支付标准是怎样的

2019-11-15 14:06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职工休病假,用人单位是需要支付相应的病假工资的,不能克扣工资,当然,职工病假的工资跟平时上班的工资还是有所区别。那么,职工病假工资的支付标准是怎样的呢?下面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以案说法——职工病假工资的支付标准是怎样的

  案情介绍:李某与某公司劳动节纠纷案

  2010年年初,李某与一家企业签订了1年的劳动合同。2010年6月中旬,李某因病未到公司工作,公司也停发了李某患病期间的工资。李某向公司索要病假期间工资,公司未同意。李某随后向当地劳动仲裁部门申请仲裁,要求公司补发其病假期间的工资,并要求与公司解除劳动关系。

  公司称,李某并没有向公司提交任何医院诊断证明和病假单,也未向公司告知自己的去向,属于旷工,因此公司并不需向其支付病假期间的工资。李某则提出病假前已经向自己的上司请假,后来自己又向上司出具了医院的诊断证明和医嘱。李某当庭出示了医院诊断证明、医嘱。

  仲裁委审理后认为,经医院诊断李某因病需要休假,依法享受医疗期间的病假及待遇,其要求公司以最低标准支付医疗期工资理由正当,公司应当支付李某医疗期工资,同时李某和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因此,公司支付工资的期限应至双方劳动合同关系解除时止。

职工病假工资的支付标准

  案例分析: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く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由企业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或企业劳动合同、规章制度规定的病假工资待遇高于此规定的,按照有利于员工的规定执行。

  当劳动者患病时,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负有两个方面的义务一一照顾义务和容忍义务。其中,照顾义务是指在劳动者患病期间,虽未提供劳动,但用人单位仍需按照法定标准支付病假工资。而容忍义务是指劳动者患病应给予医疗期的,如果恰逢劳动合同到期,用人单位又不愿续签合同的,劳动合同也不能即时终止,需要顺延至劳动者的医疗期届满。

  医疗期是劳动者根据其工龄等条件,依法享受的停工治疗休息并获得病假工资等待遇,而单位不得因此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期间。原劳动部《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第四条规定,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3个月到24个月的医疗期。

  不同地区还有自己的规定,如上海的《关于本市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的医疗期标准的规定》则明确:医疗期按劳动者在本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设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第一年,医疗期为3个月;以后工作每满1年,医疗期增加1个月,但不超过24个月。员工的医疗期是法定的,用人单位必须遵守。

  职工病假工资的支付标准的相关法律依据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第59条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由企业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

  《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

  第二条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成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限。

  第三条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三个月到二十四个月的医疗期:

  (一)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在木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

  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

  (二)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六个月;

  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为九个月;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的为十二个月;

  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为十八个月;ニ十年以上的为ニ十四个月。

  第四条医疗期三个月的按六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六个月的按十二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问计算;九个月的按十五个月内累计病体时间计算;十三个月的按十八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十八个月的接二十四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二四个月的按三十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

  第五条企业职工在医疗期内,共病假工资、疾病救济费和医疗待遇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的“职工病假工资的支付标准是怎样的”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若您还遇到其它问题,欢迎上找法网的法律平台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