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公证遗嘱格式范文

2019-07-17 08:40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想要立一份有效的遗嘱,似乎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稍微不注意没有按要求做,遗嘱就会不生效。立遗嘱以后公证是最有权威的。想必很多人都想要了解,公证遗嘱格式范文是怎样的?公证遗嘱要走什么程序?公证遗嘱无效的情形?下面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一下。

公证遗嘱格式范文

  一、公证遗嘱格式范文

  遗嘱公证书范本 ( ) 字第 号

  兹证明__________(应写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和现住址)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或者公证处),在我和______(可以是其他公证员,也可以是见证人)的面前,立下了前面的遗嘱,并在遗嘱上签名(或者盖章)。

  经查,遗嘱人的行为和遗嘱的内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16条的规定,是合法有效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___省___(县)公证处 公证员:__________(签名章或签名) _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附:

  遗嘱是公民生前处理自己所有的财产及其他事务,并在其死后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遗嘱公证是公证机关根据遗嘱人的申请,依法证明其立遗嘱的行为真实、合法的行为。经过公证的遗嘱一般不得变更或者撤销。如果有几份遗嘱同时存在,以最后的公证遗嘱为准。办理遗嘱公证应当注意的问题:

  (1) 遗嘱是立遗嘱人单方的法律行为,因此,必须由立遗嘱人亲自到公证处办理。无行为能力人不能立遗嘱;限制行为能力人必须经法定代理人同意并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情况下所做出的遗嘱行为才是有效的。

  (2) 立遗嘱人应当到遗嘱行为发生地或者遗嘱人住所地的公证处办理公证。遗嘱人所处分的财产必须为遗嘱人所有,其财产的范围包括动产、不动产和其他有价证券。立遗嘱人可以要求见证人在场见证。

  (3) 申请遗嘱公证人应当提交的文件包括:

  ①立遗嘱人的身份证明,如身份证、户口簿等;

  ②立遗嘱人处分的财产所有权的证明;

  ③遗嘱的草稿等。

  (4) 公证机关应当为遗嘱人的遗嘱内容保密。

  二、公证遗嘱要走什么程序

  1、申请与受理。

  遗嘱人申办遗嘱公证,应当填写公证申请表,并提交以下证明、材料:

  (1)遗嘱人的身份证明(居民身份证、户口本、护照、通行证等)。

  (2)遗嘱涉及的不动产、交通工具或者其他有产权凭证的财产的产权证明(如房产证、存款单、有价证劵等)。

  (3)公证人员认为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2、审查与调查。

  (1)当事人的身份和权利能力、行为能力。

  (2)遗嘱处分的财产是否属于个人所有;是否处分了共有财产或争议未决财产。

  (3)遗嘱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有无受胁迫、欺骗等行为。

  (4)审查、核实遗嘱人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所立遗嘱是否剥夺了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必要的遗产份额。

  (5)遗嘱内容是否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文字表述是否准确,签名、盖章、捺手印和制作日期是否齐全。

  3、出具公证书。

  (1)遗嘱人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住址。

  (2)遗嘱处分的财产状况(名称、数量、所在地以及是否共有、抵押等)。

  (3)对财产和其他事务的具体处理意见。

  (4)有遗嘱执行人的,应当写明执行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等。

  (5)遗嘱制作的日期以及遗嘱人的签名。

  三、公证遗嘱无效的情形

  1、公证遗嘱无效的情况有:

  (1)遗嘱内容侵害国家、公共或第三人的利益;

  (2)遗嘱人在立遗嘱后以事实行为改变遗嘱;

  (3)遗嘱取消了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继承权;

  (4)遗嘱没有为胎儿保留必要的继承份额;

  (5)利害关系人申请,经法院判决确定无效。

  2、撤销公证遗嘱的情形有:

  (1)公证书的内容合法、正确、办理程序无误的,作出维持公证书的处理决定;

  (2)公证书的内容合法、正确,仅证词表述或者格式不当的,应当收回公证书,更正后重新发给当事人;不能收回的,另行出具补正公证书;

  (3)公证书的基本内容违法或者与事实不符的,应当作出撤销公证书的处理决定;

  (4)公证书的部分内容违法或者与事实不符的,可以出具补正公证书,撤销对违法或者与事实不符部分的证明内容。

  以上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关于遗嘱格式的相关内容。综上所述,遗嘱公证由遗嘱人住所地或者遗嘱行为发生地公证处管辖。遗嘱人申办遗嘱公证应当亲自到公证处提出申请。若您有其它问题,可以登录找法网的官方网站,免费咨询我们的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