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首次购房贷款需要准备哪些资料

2020-07-07 15:43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9898

  首次购房贷款是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应的材料的,然后再去办理贷款,这样可以事半功倍,节省时间。那么,首次购房贷款需要准备哪些资料呢?首付贷款购房有哪些步骤呢?首次购房贷款要注意什么呢?下面将由找法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首次购房贷款需要准备哪些资料

  1、征信报告

  在贷款买房之前,必须确认自己的信用没有不良记录,否则贷款可能会批不下来。目前通过中国人民征信中心官网可以查询简略版征信,详细报告需要携带证件到人民银行或者征信自助查询网点查询。征信上如果有逾期记录,可以尝试银行沟通一下申请开具《非恶意逾期证明》,征信报告如果有错误的地方也可以向银行申诉。这里也提醒大家,要时刻注意信用问题,养成按时还款的好习惯。确认好自己的征信没有问题后,就可以安安心心准备下面的资料了。

  2、身份证、户口本的原件和复印件

  不管是买房还是贷款,这些资料都是必备的,如果有配偶或者孩子的话也都要准备上。复印件一般银行都会帮你复印,不用另外带,不过提前带的话可以节约时间。

  3、婚姻证明材料

  已婚的准备好结婚证,没结婚的要开具未婚证明,离婚的要离婚证和法院对孩子归属的判决书以及离婚协议书。已婚者购房不论房产证上一个人名,还是上两个人名,均属夫妻共同财产,未婚则认定为个人财产。

  4、工作、工资等证明

  这些材料都是证明自己具有还贷能力的重要凭证,其中收入证明是重中之重,直接影响到房贷额度、利率等问题,一般来说月收入为月还款额的两倍。此外,还要打印工资卡6个月或者1年的流水,记得要盖所在银行的公章。

  5、连续1年以上的社保缴纳证明,需盖章

  异地购房办按揭购房手续时,需要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如果没有这个材料,非本地居民申请住房贷款的首付和贷款利率可能提高。可以登陆所在市的社保官网下载社保证明,然后找公司盖章再去社保办盖章就可以了。以上这些都是贷款买房会用到的材料,这些准备好了基本没什么问题了。当然各地有各地的政策,也不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基本上还是大同小异的,保险起见可以查询当地的规定了解。

首次购房贷款需要准备哪些资料

  二、首付贷款购房有哪些步骤

  首付贷款购房步骤会稍微多一些,银行是否批复贷款也是要考察你的情况的。

  1、提交审核贷款的资料

  贷款之前需要先查明所购买的房屋是否有银行提供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承诺书,然后需要填写申请表并将想材料提交给贷款银行

  2、发展商和贷款银行的审批

  发展商在贷款申请审批表“保证人意见”栏上签字、盖章;贷款银行开始审批提交的全部资料、文件。

  3、发放贷款

  4、办理房产产权抵押登记手续

  5、发展商领回借款合同并由出具付清房款证明给贷款行

  6、借款人领回借据、借款合同、保险单

  7、贷款档案归档

  三、首次购房贷款要注意什么

  1、贷款前做好流水账

  在申请贷款买房时,银行会查购房者的银行流水账,所以,购房者在买房前要为自己做一个漂亮的流水账。比如:每个月向银行卡存一定数额的钱,这样就可以增加你的贷款通过率。

  2、保证自己的征信要好

  征信报告也是银行批贷的重要审核条件,因为征信报告体现个人信用,不然就算你的收入再多,征信却很差,银行也是不会给你放款的。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要求,审查征信的宽松程度会有差异,自己一定要注意。

  3、申请额度要量力而行

  购房者在申请贷款时一定要对自己目前的经济实力、还款能力等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否则将影响日后的生活质量。

  4、向银行提供真实的资料

  银行对于贷款信息的真实性是很看重的,如果购房者向银行提供了虚假的材料,则可能带来比较严重的影响:轻则影响银行审查,不能发放贷款,实现不了自己的居住梦;重则可能因为个人提供虚假材料,导致不能办理贷款,造成开发商据此要求购房者承担违约责任,支付相当数额的违约金。因此,购房者在申请贷款时提交的资料信息必须是真实有效且完整的。

  5、还款周期要选好

  通常来说,还款周期都是20年或者30年,千万不要认为30年一定会比20年划算,我们需要根据自身实力、月收入、家庭支出等做出合理的选择。简单来说,20年周期的月供肯定会大很多,如果说没有一定的经济优势,还是选择30年的较好。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首次购房贷款需要准备哪些资料”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知道,首次购房贷款需要准备征信报告、身份证、户口本的原件和复印件等资料。若大家还遇到其它问题,欢迎上找法网的法律平台,咨询专业的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