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解除合同的损害赔偿计算方法

2021-08-23 17:0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合同违约是指违反合同债务的行为,又称为合同债务不履行。现实中一方合同违约往往会导致对方的损失,而违反合同约定解除合同造成对方当事人财产损失的,对此,合同的违约方要承担违约责任。那么解除合同的损害赔偿计算方法有哪些呢?以下由找法网小编为大家具体解答,希望能对您有帮助。
解除合同的损害赔偿计算方法

一、解除合同的损害赔偿计算方法

(一)免除对方损害赔偿责任的协议生效后,解除合同的当事人不得要求赔偿;

(二)因不可抗力解除合同,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是,在不可抗力发生后,应当采取补救措施,减少损失的扩大,并对扩大的损失不予赔偿;

(三)违约方解除合同,仅在未来有效的,应当赔偿对方因违约而遭受的损失;前一方违约方应当支付受害方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和恢复原状的费用;

(四)损害赔偿数额包括合同履行后所能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约方订立合同时所预见的数额,也不得超过应当预见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原件还原后,应归还原件。如果原来的不存在,如果原来是一种,它可以用同样的种类返回。恢复原状还包括:

1、返还财产的成果;

2、当事人一方在占有财产期间支付必要的维修费用。

二、违约损害赔偿方式

(一)约定损害赔偿,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预先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赔偿金或约定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

约定损害赔偿的法律性质包括:

1、预定性。即损害赔偿数额或损失计算方法在缔约时即预先约定。

2、从属性。即它以主合同的有效成立为前题。

3、条件性。即约定损害赔偿条款在主合同成立并生效后并不能当然生效,而只有在发生了违约行为并造成实际损害后果后才能实际生效。

(二)法定损害赔偿的赔偿规则

法定损害赔偿是指由法律规定的,由违约方对受害方因违约而遭受的损失承担的赔偿责任。根据法律的规定,法定损害赔偿应遵循以下规则。

1、完全赔偿原则。

完全赔偿原则是指因违约方的违约行为而对受害人造成的全部损失都应当由违约方负赔偿责任。具体包括: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积极损失与可得利益损失。但完全赔偿并不意味着各种损害都应当赔偿。在违约责任中,对于因一方违约而造成的人身伤害和死亡及精神损害的都不予赔偿。

2、合理预见规则。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损失赔偿额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应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只有当违约所造成的损害是违约方在订约时可以预见的情况下,才能认为损害结果与违约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违约方才应当对这些损害进行赔偿。如果损害不可预见,则违约方不应赔偿。

合理预见规则的适用应注意三点:

(1)合理预见规则是限制包括实际损失和可得利益损失的损失总额的规则,不仅仅用以限制可得利益的损失。

(2)合理预见规则不适用于约定损害赔偿。

(3)是否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可能损失,应当根据订立合同时的事实或情况加以判断。

3、减轻损失规则。

所谓减轻损失规则是指一方违约后,另一方应当及时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否则,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

减轻损失规则规定在我国《民法典》第五百九十一条:“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请求赔偿。”减轻损失规则是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未尽到减轻损失义务,已构成对诚实信用原则的违反。同时,按照过错责任原则的要求,一方在另一方违约后,未能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其本身也是有过错的,过错人应对自己的过错行为所导致的后果负责。减轻损失的规则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一方的违约导致了损害的发生。这就是说,受害人对损失的发生没有过错,因而不构成双方违约。

(2)相对方未采取合理措施导致损失扩大。在这一点上应主要考虑受害人主观上是否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努力采取一切措施以避免损失的扩大。受害人采取的措施不仅要在经济上合理,而且要及时,不得在损害以后迟迟不采取措施减轻损害。

(3)造成了损失的扩大。这就是说,违约已经发生并造成了损失,而受害人未能防止损失的进一步扩大。不过在违反减轻损害义务的情况下,受害人并没有在违约中获得利益。如果违约方的违约行为使受害人得到了某种利益,例如:因违约方的违约而使受害人免除了履行义务,并节省了履行费用,这将在确定损害赔偿额时采取损益相抵的规则,扣除所得的利益,而不适用减轻损害规则。

受害人在采取措施减轻损害的过程中,也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当事人因防止损失扩大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违约方承担。

4、经营欺诈赔偿规则。

该规则是基于法律的明确而适用的,在法律无明文规定时便不可适用此规则确定损害赔偿数额。目前,我国仅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体现了经营欺诈赔偿规则。

约定损害赔偿与法定损害赔偿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其一,约定损害赔偿在一方当事人有违约行为造成对方的损害后,受害人则无需证明具体损害的范围即可依据约定损害赔偿的条款而获得赔偿(如果当事人仅约定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时,则应对实际损害负举证责任);而法定损害赔偿,受害人则必须证明具体损害的范围。其二,在确定适用约定损害赔偿还是法定损害赔偿时,约定损害赔偿有优先适用效力,这点是合同自愿原则的体现。

三、财产损害赔偿有诉讼时效吗

有,财产损害赔偿诉讼时效为3年,自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算,有无人身损害不影响财产损害赔偿的请求时效。

合同违约的责任承担方式包括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金、违约金等。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对“解除合同的损害赔偿计算方法”的解答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知识。如果还有其他法律问题的,欢迎上找法网在线法律咨询平台,在线律师会为大家进行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