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不同

2022-01-15 17:14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按照法律规定,我们知道,保证期间可以由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而诉讼时效期间则是法律规定的,一般是三年。那么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不同?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找法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不同

  一、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不同

  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其起算点都始于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但是,由于一般保证具有补充性,保证人享有检索抗辩权(又称先诉抗辩权),即在主债务纠纷未经审判或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保证人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这样债权人在主债务履行期届满后要求保证人履行给付,该行为会因保证人行使检索抗辩权而阻却。而债权人在主合同纠纷经过审判或仲裁,并就债务人的财产依法强制执行后再要求保证人履行给付,可能会超过保证期间,此时如果认定债权人因保证期间届满而丧失要求保证人履行给付的请求权,显失公平,因此,法律特别规定,债权人已就主合同提起诉讼或者仲裁的,保证期间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该中断的状态是延续的,一直持续到诉讼程序或者仲裁程序完成并就债务人财产强制执行完毕之后。中断状态完成后,保证期间重新计算。

  二、诉讼时效效力如何认定

  (一)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下列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1、不可抗力;

  2、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

  3、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4、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5、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障碍。

  自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三)诉讼时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1、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2、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3、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4、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三、继承权纠纷的诉讼时效,继承权纠纷诉讼要提供哪些证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继承权纠纷提起的诉讼期限为3年,自继承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但是,自继承开始之日起超过20年的,不得再提起诉讼。

  继承纠纷案件的当事人,应当向法院提供的证据通常包括:

  (一)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继承诉讼时应当提交下列证据:

  1、当事人身份证明材料(如:户口簿、单位或居委会证明);

  2、证明当事人是合法继承人的、应当提交结婚证、户口簿或公安机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

  3、当事人为无民事 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或精神病人的,应当提交监护人的身份证明资料,如身份证或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或公安机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

  4 、证明被告下落不明的,应提交被告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村委会或公安机关的证明;

  如有委托代理人,代理人应当提委托书、委托代理人身份证明书并办理公正手续。

  律师作为代理人的,应当提交委托书、委托代理人身份证明书、律师证及律师事务所出具的证明。

  (二)证明法定继承或遗嘱继承法律关系成立的证据如下:

  证明法定继承人关系成立的证据:

  1、被继承人的死亡证明书。

  2、被继承人的婚姻、生育和赡养父母及抚养子女状况的证明材料(在法定继承人中如有死亡的,应当提交具体死亡事件、死亡证明及其婚姻子女的基本情况)。

  (三)继承人中有人放弃继承的,应当提供亲笔书写的放弃继承权书、公证放弃或有关部门证明放弃继承权的证明书。

  1、证明有房产的,应当提交房产证或购房合同、交款发票或出资证明。

  2、证明有银行存款并申请发调查的,应提交银行帐号;证明有股票并申请法院调查的,应提交股东代码、资金帐号;证明有车辆的,应提交行驶证、车牌号。

  3、证明对方在公司拥有股权的,应提交该公司的工商登记情况、出资的证明等。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不同的相关知识,据此可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找法网,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