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侵犯名誉权是否要证明损失

2021-08-06 12:04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享有名誉权,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这些被维护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保护。那么,侵犯名誉权是否要证明损失呢?下面就由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一下。
侵犯名誉权是否要证明损失

  一、侵犯名誉权是否要证明损失

  如果被侵权方主张存在实际损失的,就举出证据证明实际损失存在,如果不能证明的,人民法院就无法支持原告方的主张,但是证明损失一般会出现在企业的名誉权侵权以及名人的名誉权侵权的案件中。

  如何认定侵犯企业名誉权:

  1、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违法。

  消费者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不应当认定为侵犯他人名誉权。但借机诽谤、诋毁,损害其名誉权的,应当认定为侵犯名誉权。

  2、受害企业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

  包括降低了消费者、社会公众对法人商誉的社会评价。

  3、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

  二、隐私权与名誉权的关系如何

  1、客体不同

  隐私与名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名誉,一般说来是指社会对民事主体的品德、才能以及其他综合素质的综合评价。名誉的含义除了通常所讲的社会综合评价(即外部名誉)这层含义外,还应包括民事主体对自己的能力、品德以及其他素质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即内部名誉,也可称之为名誉。如对自然人而言,包括他的素质、能力、品行、信用等以及基于此而产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

  2、侵害的方式不同

  隐私权的侵害通常表现为将个人隐私事实由秘密变为公开,而名誉权的侵害则基于原来不存在的事实或者受到任意夸张的事实。

  3、两者的权利主体范围不同

  法人等其他民事主体可以享有名誉权,但隐私权的主体仅限于自然人。

  三、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有哪些

  1、侮辱行为侮辱,是指故意以暴力、语言、文字、漫画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的表现形式有:

  (1)以口头语言或动作(非暴力)侮辱他人。

  (2)以暴力的方式侮辱他人。

  (3)以书面语言的形式侮辱他人。

  2、诽谤行为诽谤,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地散布虚假事实,贬损他人名誉的行为。所谓“故意”,是指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人明知所散布的事实是虚构的,不存在的,但因可以达到贬损他人名誉而仍然散布的行为;所谓“过失”,是指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人不知所散布的事实是虚假的,但因可以达到攻击目的而贬损他人名誉或因好奇而散布、传播的行为。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不是虚假的,散布这些事实涉及隐私,其目的是为了贬损其名誉的,亦可因泄漏个人隐私贬损他人名誉而承担侵权责任。

  诽谤的表现形式有:

  (1)语言诽谤。如通过口头语言将捏造的事实加以散布,致他人的名誉受损。

  (2)文字、漫画诽谤。如通过撰写文章或绘制漫画,捏造事实并加以散布,致他人的名誉受损。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有关侵犯名誉权是否要证明损失的相关法律内容,综上,自然人或者是法人在面对名誉权侵权时可以先与侵权行为人进行协商,要求对方立即停止侵害名誉权,如果双方协商不成的,被侵权方有权直接向人民法院进行起诉,由人民法院判决。如果大家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上找法网在线律师平台进行咨询,大家的法律问题会有律师进行专业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