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损毁名誉报警立案吗

2021-11-01 12:02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如果行为人以公开的方式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来诽谤他人,损失他人名誉权的,那么就属于侵犯公民权利,权利人是可以报警处理的。因此接下来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损毁名誉报警立案吗及其相关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
损毁名誉报警立案吗

  一、损毁名誉报警立案吗

  侵犯名誉权可以报警,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公民的名誉权受到非法侵犯的,受害人是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的。

  根据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行为人用以下的方式来侵犯公民权利的,情节较轻的会被拘留五日以下,或者会被罚款五百元以下;对于情节较为严重的,会被拘留五日到十日,还可能被处五百元以下的罚款。具体情形有:

  1、行为人用写恐吓信或者是用其他的一些方法来威胁他人的人身安全的;

  2、以公开的方式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来诽谤他人的;

  3、用捏造的事实来诬陷他人,目的是为了让他人受到治安处罚或是刑事处罚;

  4、以威胁、侮辱或是打击 报复证人的;

  5、以发送恐吓、侮辱或淫秽信息等,次数较多,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6、行为人有偷窥、偷 拍、窃听或是散布他人的隐私的。

  二、名誉权侵权实务中常见的法律风险

  1.、侵权人的身份、网络侵犯名誉权的行为难认定,受害人举证难度大

  涉新兴媒体网络平台名誉权侵权的关键证据是网络平台的电子数据信息,而该电子数据证据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的举证:一是主体确认的证明,即要证明网络平台中如微信聊天记录、短视频等相关内容的发布人作为侵权人的身份认定。

  不同于传统名誉权侵权,网络平台的侵权人身份确认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匿名网络用户在网络服务平台上发表侵权言论、实施侵权行为的情况日益增多。二是发布内容的证明,即要证明网络平台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及关联性。如微信聊天记录容易因清理或更换手机而导致信息缺失,如不注意留存,证据内容往往缺乏完整性,且电子数据信息容易被删改或通过技术手段被伪造,其真实性也是证明的难点。

  2、侵权行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影响后果难消除

  在网络空间所发生的名誉权侵权行为中,言论往往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元方式被迅速传播扩散开来,包括传播到被侵权人的亲朋好友中,使被侵权人的社会评价受到极大影响,对被侵权人造成严重的伤害。网络名誉权纠纷的危害后果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村落、社区或固定的街坊邻居、朋友圈内,而是经过网络的传播,往往扩散范围更广,影响难以消除。

  3、网络公共空间属性的认定对于是否构成名誉权侵权至关重要

  短视频、公众号的传播对象是社会公众,公共空间属性明显,而微信群是否具有公共空间属性有一定的判断标准。微信群所构成的社交圈可以由特定关系人组成,如家人群、同事群、同学群等等,也可以由不特定关系人组成,如小区业主群、行业群、某课程群等等。通常由不特定关系人所构成的微信群更具有公共空间的属性,在公共场合中发布不实言论更容易被认定为侵犯名誉权。微信群的成员及人数关系到侵权行为的传播范围及名誉受损的影响范围,在损害事实认定中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4、名誉权损害程度的判定

  在网络平台中发表不当言论构成名誉权侵权的损害程度,要结合该言论的恶劣程度、发布频次、持续时间、网络传播的便利、广泛、快捷特点、发布信息对成员潜在的影响以及成员反馈的评价等因素综合考量。侵犯公民个人名誉权往往针对公民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与人格相关的内容进行损害,侵犯法人名誉权的表现形式多为捏造、散布虚假事实、公开发表不实言论或者进行有失公允的评论,以损害法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等。

  三、名誉权的法律规定

  《民法典》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名誉权】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得知,侵犯名誉权可以报警,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公民的名誉权受到非法侵犯的,受害人是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的。以上便是找法网小编为您带来关于损毁名誉报警立案吗的相关知识,若大家有什么不了解的亦或是有其他疑问的可以咨询找法网的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