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您好!我是买方!打算一次性付款!对方有房产证!请问您这种情况下二手房过户需要注意什么细节?

2019-03-14 08:04:12
律师解答共有4条
  • 赠予房产过户所需什么费用?  
    1、赠予房产过户登记费:住房,权利人按每套房屋80元交纳;非住房,双方各按标准房价总值的2‰交纳。  
    2、赠予房产过户契税:因买卖、赠与、交换等原因房屋所有权转移的,受让人按成交价格(或市场价格)的3%缴纳契税;个人购买符合津地税发[2006]3号文件规定的普通住房标准的住房,按照成交价格的
    1.5%缴纳契税。  
    3、赠予房产过户印花税:按房屋市场价格的
    0.5‰的税率计税,各自全额贴花。房屋权属证书每本5元。  
    4、赠予房产过户工本费:核发一本房屋权属证书的,免收证书工本费;向一个以上房屋所有权人核发房屋所(共)有权证书时,每增加一本证书,按每本10元交纳证书工本费。
  • 可以购买,但存在法律风险,如拆迁安置房一房二卖且过户到其他买方名下,则您只能向卖方追索房款和损失。如果确定要买,建议在卖方拿到拆迁安置房后直接入住,可降低二次销售的可能性。
    虽然存在上述交易风险,但您与卖方签订的合同有效,关于房款约定不因市场价的变更而任意变更,在您作为买方不同意加价的情况下,即使起诉到法院,法官也会按照合同价格判决,不会支持卖方的加价请求。
  •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购买、共同建造的房屋,或者婚前双方共同出资购买、建造的房屋,是夫妻共有房屋,离婚时应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根据《婚姻法解释
    (二)》第20条规定:双方对夫妻共同财产中房屋价值及归属无法达成协议时,人民法院按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1、双方均主张房屋所有权并且同意竞价取得的,应当准许;
    2、一方主张房屋所有权的,由评估机构按市场价格对房屋作出评估,取得房屋所有权的一方应当给予另一方补偿;
    3、双方均不主张房屋所有权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拍卖房屋,就所得价款进行分割。司法实践的通常做法是:共有房屋能实际分割使用的,可以分割使用。对不能分割使用的,可以作价分给一方,另一方取得补偿。在确定房屋分给哪方时,应考虑双方住房情况、照顾抚养子女的一方。在双方条件等同的情况下,应照顾女方。
  • 产权过户,指的是买方办理房产证和国土证。只有办理了产权过户,才真正的代表房屋的所有权发生转移。过户并不复杂,本文将为你解答。  在签订合同后紧接着的就是去银行申请贷款,申请初步通过后,贷款手续只是刚开始,贷款也并未到帐,紧接着的是办理产权过户手续,等产权过户结束,再去办理抵押登记,银行才会发放贷款,这才意味着贷款到帐和贷款手续的全部结束。  当然,如果买方不需要贷款的话,那签订好合同后直接就能办理过户手续。  
    一、咨询  如果您需要贷款,则在您与卖方签订合同前,您首先需要到银行咨询好贷款方面的信息,比如您的贷款额度是多少,银行是否同意放款等;  
    二、签订合同  贷款方面您心里有数了,那您可以放心与卖方签订二手房买卖合同啊,签订好合同后,则带着银行规定的各项材料到银行去申请贷款(本频道中“贷款流程”有详细介绍)。  
    三、申请贷款  银行所规定的所有材料您都准备好了,这时,银行会作初步审查,如果银行同意您的贷款,会让您签署相关文件,然后会告诉您,他们需要一个内部审批的过程,在他们内部审批的同时,您可以和卖方一道办理产权过户手续。  一般来讲,银行信贷部初步审查通过,最终审批通过率是极高的。  在签订合同后紧接着的就是去银行申请贷款,申请初步通过后,贷款手续只是刚开始,贷款也并未到帐,紧接着的是办理产权过户手续,等产权过户结束,再去办理抵押登记,银行才会发放贷款,这才意味着贷款到帐和贷款手续的全部结束。  
    四、产权过户  在银行审批的同时,您可以约上卖方办理产权过户手续了。产权过户手续主要指的是房屋所有权证和国有土地证的过户。房产证和国土证过户的时间一般为十个有效工作日左右。  
    五、办理抵押登记  将办好的属于您的房产证和国有土地证,至银行(如公积金贷款,则是公积金中心指定的担保公司)办理相关的抵押审批和抵押登记手续。  如申请的是公积金贷款,则抵押登记则担保公司代办抵押登记,如是银行贷款,则也可自已拿着资料去办理,或委托银行帮助您办理抵押登记。  抵押登记从受理到办妥他项权证,这里的时间一般为四个有效工作日。  
    六、发放贷款  他项权证办好后,则发放贷款,公积金贷款是发放至借款人即您的帐上,而银行贷款是发放至卖方或中介公司名下。  在这里,着重讲的是产权过户的流程,产权过户是房产交易的最重要环节,所以您可要打起精神,看好喽:  第一步:评估  买方和卖方,双方带好各自的身份证、卖方的房产证、土地证至行政服务中心一楼大厅的评估窗口进行评估。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