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因为车辆的审查落空了,现在保险公司没有申请保险,所以在购买保险的时候对营业员说了

2020-04-20 12:12:50
律师解答共有4条
  • 我们需要知道保险的两个基本功能,一是分散风险;二是损失补偿。没有风险的分散,就不可能有损失的补偿;分散风险是前提,补偿损失是分散风险的目的。
    通常在财产险领域,赔付金额不能超过保险标的物的价值,靠摔个自家电视机骗保成富翁还是很困难的。
    健康保险中的费用补偿型医疗险也是以实际医疗支出额为限的,参照损失补偿原则,即保险金不能超过被保险人实际支出的医疗费用。因此,即便在多家险企投保医疗保险,也只能依次理赔,获赔总额不会超过实际医疗支出。

    此外,监管对涵盖未成年人身故责任的保险产品也有相关限制,买了多家公司多份保险,保额超过监管限制的,理赔时以监管限额为限。这点,做父母的需要了解。
    除搭乘飞机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相关责任的保险金额不做限制,其他涉及未成年人死亡身故的保额限制如下:
    (1)对于被保险人不满10周岁的,不得超过人民币20万元。
    (2)对于被保险人已满10周岁但未满18周岁的,不得超过人民币50万元。
    而对于一般的人寿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只要投保时如实履行告知义务,在保险公司的承保范围之内,发生保险事故时,多份保险是可以按合同约定保额赔付的。

    对于意外险,其中的意外医疗责任的赔付也是以发生额为限,意外身故或意外住院津贴是可以多份按合同约定保额赔付的。 当然,一个收入普通的客户投保时,明明身上有了200万保额的意外险,还要在其他家公司投保上千万保额的意外险,这个可能目的就不纯了,有可能会引发保险公司的拒保。
  • 保险理赔,是指在保险标的发生保险事故而使被保险人财产受到损失或人身生命受到损害时,或保单约定的其它保险事故出险而需要给付保险金时,保险公司根据合同规定,履行赔偿或给付责任的行为,是直接体现保险职能和履行保险责任的工作。
  • 可以投保哪些种类的车辆保险,  
    一、可以投保哪些种类的车辆保险  根据保障的责任范围,车辆保险分为基本险和附加险,基本险是指车辆损失险和第三者责任险,它们各自还有附加险:全车盗抢险、玻璃单独破碎险、自燃损失险、新增加设备损失险是车身损失险的附加险,必须先投保车辆损失险后才能投保这几个附加险;车上责任险、无过错责任险、车载货物掉落责任险是第三者责任险的附加险,必须先投保第三者责任险后才能投保这几个附加险;投保不计免赔特约险,必须先同时投保车辆损失险和第三者责任险。  主险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附加险全车盗抢险、玻璃单独破碎险、自燃损失险、新增加设备损失险车上责任险、无过错责任险、车载货物掉落责任险、不计免赔特约险。  
    二、发生交通事故保险公司垫付医疗费情形  
    (一)符合《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情形;  
    (二)接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求垫付的通知书;  
    (三)受害人必须抢救,且抢救费用已经发生,抢救医院提供了抢救费用单据和明细项目;  
    (四)不属于应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的抢救费用。  自收到交警部门出具的书面垫付通知、伤者病历/诊断证明、抢救费用单据和明细之日起,及时向抢救受害人的医院出具《承诺垫付抢救费用担保函》,或将垫付款项划转至抢救医院在银行开立的专门账户,不进行现金垫付。
  • 保险不理陪的情况有很多,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哪些情况保险公司不赔?凡是符合保险条款规定的,保险公司一定会赔。但以下这些情况,无论是哪家公司都不会理赔: 
    1、责任免除
      保险条款除了写明保险责任外,还会列出责任免除情形。只要出现责任免除情形中的任何一条,保险公司就会拒赔。不同险种和产品的责任免除情形不同,像意外险一般会拒赔酒驾、无证驾驶等导致的意外情况。如果是重疾险,遗传性疾病、艾滋病等属于责任免除范围。还是那句话,请亲自确认条款内容。如果实在看不懂,那我也无能为力......
      
    2、等待期出险
      健康险一般设有等待期,90天或者180,主要是为了防止带病投保。如果在等待期出险,保险公司会返还保费,但不会赔付保额。
      
    3、未如实告知
      未如实告知属于投保人的过失,特别是购买重疾险、医疗险时,保险公司会严格审核。出险后,如查明未如实告知,即使没有超过2年的不可抗辩期,保险公司也有权利拒赔。
      
    4、其他情况
      除了以上情况,还有一些情况比较麻烦,纠纷不断。比如,对保险术语理解存在误差。保险行业对于“意外”、“重疾”等有明确的定义,和我们以为的有出入。比如,很多人认为食物中毒是意外,但在保险公司看来只有集体食物中毒才属于“意外”,个人不算。这种情况下,你让保险公司赔偿,保险公司肯定不会答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