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借款合同中担保人怎么提供担保

2022-02-22 15:0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一在现实生活中,借款是常有的事,一般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小债务,有时候为了借更多的款,借款人需要提供担保。那么借款合同中担保人怎么提供担保?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找法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借款合同中担保人怎么提供担保

  一、借款合同中担保人怎么提供担保

  签订借款合同时,担保人怎样提供提供,由债权人和担保人协商确定,担保人提供的方式抵押担保、质押担保、保证担保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三百八十八条 【担保合同与主合同的关系】设立担保物权,应当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订立担保合同。担保合同包括抵押合同、质押合同和其他具有担保功能的合同。担保合同是主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主债权债务合同无效的,担保合同无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第六百八十一条 【保证合同定义】保证合同是为保障债权的实现,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情形时,保证人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合同。

  二、私人借款担保人可以被起诉吗

  首先,对于有担保人的情况,担保人如果替欠款人还完了担保人应该承担的欠款的话,那么担保人是可以向欠款人去追偿起诉的。另外还要注意的是,担保人是不能代替债权人去起诉原来的欠款人的,但是债权人既可以去起诉欠款人,也可以去起诉担保人,或者是将欠款人和担保人同时告上法庭,让二人有其中一个还上自己的款项就可以了。

  作为债权人需要注意的是,在签订合同的时候一定要签订书面合同,因为口头的担保合同是没有效力的,只有签了字的担保人才有保证的义务。这样在起诉的时候,才有权去起诉担保人,这样也可以让自己的钱早日回到自己的手中。其实在一般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约定保证期间的,那么欠款到期以后,在六个月之内债权人并没有起诉,也没有向债务人去索要欠款的话,如果是连带保证的话,那么连带保证责任的担保人就可以免除还款的责任了。最重要的是,这是作为担保人需要注意的事项。

  作为担保人的话,根据我国的《民法典》第六百九十九条的规定,对于同一个债务如果是有两个以上保证人的,其应当承担的范围就是合同上面约定的份额,如果说合同上面没有约定具体的保证份额的,那么所有的保证人都将承担连带的责任。

  对于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债权人可以向任一保证人或全部保证人提出承担相应的担保责任(承担部分或是全部)的要求,保证人有义务保证债权人债权得以实现,并且该义务也应该由保证人来承担。保证人承担了其保证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要求其偿还已经承担的款项,

  当然,对于债权人来说,债务人到期不还钱的,有担保人的情况下可以先找担保人承担相应的责任,担保人愿意承担的是比较好的情况,如果担保人拒绝承担责任,可以将债务人和担保人一同起诉到法院,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对于私人借款有担保人的情况下,担保人不承担相应责任的是可以被起诉的。

  三、借条担保责任什么情况可以免责

  (一)无法明确担保人身份的。在借条上签字时,只有名字,并未明确“担保人”三个字,也没有书写担保的内容,此时的签名也可能是见证人,无法肯定是担保人,因此,作为出借一方要特别小心哦。

  (二)过了担保期的免责。保证责任是有期限的,这个期限可以在借款合同中约定,如果没有约定的,保证期限未借款期满之日起6个月内,超过6个月的,保证人将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如果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借款本息还清为止等类似内容的,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借款到期之日起3年。

  如果已经过了保证期限,担保人可以抗辩,这种过期的情况在实践中还是比较多的。

  (三)借款合同无效的,对应的担保合同也无效。比如借款合同系集资诈骗或其他违法行为而认定无效,担保合同作为借款合同的从合同会同步无效,此时,担保人无需承担担保责任,但仍可能根据过错情况承担部分损失。

  (四)债务人变更,或债务延期未经保证人同意的。担保人只对特定的债务人特定的借款时间承担担保责任,如果债权人同意变更债务人或延长债务偿还时间,新的债务人无力偿还或延长时间后债务无法清偿的,担保人免责。

  (五)担保人的配偶无需承担担保责任。担保之债属于个人债务,于他人无关,因此配偶可以免责。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借款合同中担保人怎么提供担保的相关知识,原则上,担保人是只在其约定的担保范围内承担担保责任。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找法网,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