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民法典中规定的虚假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适用

2021-01-15 09:4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等法律关系的行为。而虚假民事法律行为顾名思义就是该法律关系不成立,不受法律所认可。那么民法典中规定的虚假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适用?下面由找法网小编一一解答
民法典中规定的虚假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适用

  一、民法典中规定的虚假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适用

  第一百四十六条: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二、民事法律行为一般成立要件

  1、当事人。即进行民事法律行为的民事主体。在单方民事行为中,存在一方当事人即可;在双方民事行为中,需要有双方当事人;在共同行为中,需要有两方以上当事人;在决议行为中,需要有某一组织的成员或内部机构参与表决。

  2、有意思表示。单方法律行为,当事人意思表示完成,法律行为既告成立;双方法律行为,互相意思表示一致时法律行为方告成立。

  3、标的须确定并且可能。标的的确定,指关于标的表示须达到能被具体认定的程度。认定标的确定与否的时点,通常为行为成立时。标的可能,指标的在客观上须具有实现的现实性。

  三、民事法律行为特征

  1、私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由自然人、法人等私主体作出的行为,与政府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作出的国家行为、法院依审判权作出的裁判行为相区别。民事法律行为是由自然人、法人依意思作出的变动民事关系的行为,而不是利用公权力作出的行为。

  2、合法行为

  所谓合法,就是说它所追求的效果“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这说明自由是有边界的,任何人的行为不得以损害他人的权利或破坏公共秩序为代价。这也是法律行为与违法行为的区别。

  3、表示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是意思表示。所谓意思表示,是当事人想要实现一定效果的内心意思对外表示。任何民事法律行为都必须具备意思表示这一要素,不具备意思表示,就不称其为民事法律行为。

  4、意思决定效果的行为

  民法的基本理念是意思自治,它主张人们在民事生活中自己做主,自己负责。只要意思表示中所要实现的效果是合法的,法律就听任其依照内容发生法律效果,设定权利,负担义务,或使权利义务变更、终止。

  以上便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民法典中规定的虚假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适用相关内容。民事法律行为在民法典中有明确的法律效力规定,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辨虚假与否。同时我们要注意其行为特征,主要是合法行为这点。如果您还有什么疑问,欢迎咨询找法网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