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

2021-01-21 17:13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法律行为做出以后,就会有法律效果产生,行为人做出了一个行为,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那么为了让大家能够详细了解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的相关法律问题,下面将由找法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法人、非法人组织依照法律或者章程规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作出决议的,该决议行为成立。

  二、民事行为有效的条件有哪些

  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事实行为,其中民事法律行为有效是有相应条件的,具体如下: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有效发生,是当事人实现意思自治目的的关键。但是,民事法律行为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具备完全有效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可能因民事主体的民事行为能力是否健全、意思表示是否真实、是否违法及违背公序良俗等情形而受影响。因此,民事法律行为除有效外,还包括无效、可撤销、效力待定等其他效力形态。

  三、明示表达意思的其他方式

  1、视听资料,就是行为人通过录音、录像等所反映的声音和形象以及电子计算机所储存地资料表现民事法律行为内容的形式。

  2、公证就是由公证机关对于民事法律行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予以审查并加以证明的方式。公证的作用仅仅是证明民事法律行为上真实的和合法的。当发生争议时,经过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具有最强的证据力,当事人不得以其他形式的证据否认公证的效力。应当强调的是,我国法律行为未经公证的,并不影响其法律效力。

  3、审核批准就是指依法必须经有关主管机关审核批准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4、登记形式就是指依法必须向有关主管机关办理登记才能生效的形式。在我国,基于不动产的公信原则。与不动产(如房屋、土地、交通工具等)相关的民事法律行为一般都依法要办理登记。这是此类民事法律行为的必备形式。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的相关内容,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民事法律行为顾名思义就是受民事法律规制的行为。若还遇到其它问题,欢迎上找法网的法律平台,咨询专业的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