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民法典的意思表示的撤回有什么规定

2021-01-27 16:14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意思表示是当事人之间达成合同、协议等文件中重要的生效要件之一,只要缺乏概要件合同即不能成立生效,由于订立合同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一方作出意思表示后如果已经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思表示,可以撤回,那么民法典的意思表示的撤回有什么规定,下面就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
民法典的意思表示的撤回有什么规定

一、民法典的意思表示的撤回有什么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一条:行为人可以撤回意思表示。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应当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前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相对人。

二、意思表示有哪些构成要素

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是指某项意思表示所必须具备的事实要素。一般而言,一个意思表示的构建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内心思想的形成阶段,经由此形成的意思并不为外人所知晓,相对人自然无从理解,因而需要把该意思通过一定方式表达出来,这是意思表示的第二阶段:

表示阶段,也就是说完整的意思表示是由两个要素构成的,一为内心意思,一为该内心意思的外部表示,二者合为一体,构成意思表示。因此,意思表示可以分为内在要件和外在要件。

(一)内在要件,即指内心的意思,也有学者称之为主观条件。通常,内在要件要比外在要件在构成上复杂得多。“就表意人意思表示过程言之,必然先有一定动机,次有目的意思,次有绩效意思,次有表示行为。”与此相应,内在要件通常包括行为意思、表示意识和效果意思,兹简要介绍如下:

行为意思,即表意人自觉地从事某项行为。它要求意思表示必须是在行为人自觉意识下完成,如身体受到直接强制,或失去知觉而为的机械行为,该表示即缺乏行为意思。但是,在胁迫情景下,当事人的身体没有受到绝对限制,依然有行动自由,此时所作的表示,法律认为仍具有行为意思。

表示意识,也有学者称之为表示意思,即表意人认识到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行为上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表意人有通过其行为参与法律上交易的意思,不知订货单而以为是邀请函并在其上签名,即为缺乏表示意识的情景。

效果意思,也有人称之为交易意思、法律后果意思,指行为人期待特定法律上效果的意识,它是意思表示的基础性或前提陛要素。与表示意思不同,在效果意思中行为人企图依其意思表示,发生一定的法律效果,而不是仅意识到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意义。

(二)外在要件,表示行为。所谓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作为、不作为的方法来直接或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意思。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工具,因而需要被相对人理解。内在要件的具备不能满足这一条件,必须通过为相对人理解的方式表示出来,使人们能够客观上认识到某种法律效果意思的存在。表示行为有明示的和默示的,明示包括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默示一般仅在双方当事人之间有约定或者法律有特别规定时才能适用。明示和默示只是表示的强度不同,但在法律效力上是一样的。

三、意思表示的成立标准是怎样的

1、欠缺表示行为,意思表示不成立;

2、欠缺行为意思,意思表示不成立;

3、欠缺效果意思,意思表示成立,但存在意思表示瑕疵。(有争议)

4、欠缺表示意思,为保护相对人对表示行为的信赖,原则上表意人应当负责,

但可类推意思表示错误规则撤销,承担信赖损害赔偿责任(有争议)。

综上所述,意思表示可以撤回,但是需要撤回的通知在该意思表示提前或同时到达对方手中,否则如果对方接收到后也做出真实的意思表示合同即成立。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民法典的意思表示的撤回有什么规定内容。如果还有什么不理解或者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咨询找法网律师,他们会给您专业的建议。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