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诉讼时效中止与中断的区别

2021-01-13 14:36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对于诉讼时效大家还是要简单的了解一下,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起诉讼是可以要求法院对于案件来进行审理,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那么诉讼时效中止与中断的区别有哪些?下面找法网小编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
诉讼时效中止与中断的区别

  一、诉讼时效中止与中断的区别

  1、发生的时间不同。时效中断可发生在时效期间的任何阶段,时效中止只能发生在时效期间最后6个月内

  2、法定事由不同。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是当事人主观意志可以决定的事实,如起诉、请求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是当事人主观意志不能左右的事实,如不可抗力、债务人失踪等

  3、法律后果不同。时效中断,中断的法定事由发生前已经过去的时效期间不再计算。

  二、诉讼时效中断的条件

  根据民法典195条的规定,中断诉讼时效的事由包括提起诉讼(起诉)、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请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承诺)。这些事由区别于中止诉讼时效的事由,都是依当事人主观意志而实施的行为。诉讼时效的目的是促使权利人行使请求权,消除权利义务关系的不稳定状态,从而诉讼时效进行的条件是权利人不行使权利,如果当事人通过实施这些行为,使权利义务关系重新明确,则诉讼时效已无继续计算的意义,当然应予以中断。

  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三)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四)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1、起诉。即权利人依诉讼程序主张权利,请求人民法院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起诉行为是权利人通过人民法院向义务人行使权利的方式。故诉讼时效因此而中断,并从人民法院裁判生效之时重新起算。

  2、请求。这里指权利人直接向义务人作出请求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这一行为是权利人在诉讼程序外向义务人行使请求权。改变了不行使请求权的状态,故应中断诉讼时效。

  3、认诺。即义务人在诉讼时效进行中直接向权利人作出同意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基于义务人认诺所承担的义务,使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重新得以明确,诉讼时效自此中断,并即时重新起算。认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包括部分清偿、请求延期给付、支付利息、提供履行担保等。

  三、诉讼时效中止的条件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九十四条:

  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下列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一)不可抗力

  (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

  (三)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四)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五)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障碍。

  自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以上就是关于诉讼时效中止与中断的区别的相关介绍,诉讼时效中止主要是在规定的诉讼期限内,当事人没有提起法律诉讼而中止了诉讼申请,而诉讼时效中断则是案件的暂时中断,对此还有不明白的,建议可以咨询一下找法网的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