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2011.10.22与房东签订租房合同,租期一年,押一付三,提前半个月交房租。若有一方违约需提前一个月通知,并支付半个月租金作为违约金。2012年7月3号,房东通知我们要提前收回房屋,希望我们一个月后搬出。7.13号我们找到新的房源,交了定金后通知房东7.15号将搬出,房东不同意,以没有时间为由拒绝交接房屋,说只有8.3才有时间。我们按照原定时间搬出,搬出后多次与房东沟通均无结果,后来房东提出:2012.7.22可以过来交接房屋,但是租住的截止日期也要到7.22(我们在4.7已经交了4.22~7.22的房租),就是说我们已经搬出一周,但是这一周的房租需要我们来承担,在我们同意的情况下他才肯过来交接房屋,并退还我们押金和违约金。否则就要等到8.3才过来交接房屋。因为一直联系都见不到房东,我们答应过来协商。交接房屋的时候,房东退还了押金和违约金(我们收到后写了收据),拒不退还我们多交的一周房租,所以我们并未将房屋钥匙交于房东,现房东将我们告上法庭,想要8.3交接房屋,期间的租房费用由我们来承担。请问各位律师:

1.?7.15和8.3哪个是合同终止日?

2.?交接房屋未成功,我们扣留了房东的钥匙,合法么?

2019-01-06 22:24:22
律师解答共有4条

  • (1)如果租赁合同没有明确押金的性质或规则,则押金作为租赁预付款处理,无论如何都要返还的。

      
    (2)当事人交付留置金、担保金、保证金、订约金、押金或者订金等,但投有约定定金性质的,当事人主张定金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3)除合同另有约定外,房东应于租赁关系消除且租客迁空、点清并付清所有应付费用后的当天将租房押金全额无息退还租客。

      
    (4)租房期间有财产损失可以相目应扣除押金,押金在扣除财物损失后应该退还。

      
    (5)在投有明确约定押金性质的情况下,押金的作用是为房屋及屋内财产设定的一个担保,租赁期间如造成出租人房屋及室内设施的财产损失则从押金里扣除。

      
    (6)如投有造成该损失则合同期满或者解除合同时应予退还。

      
    (7)租房押金不退的问题可以双方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可以收集证据,向法院起诉。
  • 租房合同无效是否可以要回租金,  租房合同无效的话,是可以要回租金的。如果出租人不退还租金,租房者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返还。主要依据如下:  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六条规定:无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五十七条规定:合同无效、被撤销或者终止的,不影响合同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  第五十八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关知识延伸阅读:什么是合同无效  合同无效是指合同因欠缺一定生效要件而致合同当然不发生效力。
    合同无效取决于国家对已经成立的合同的态度和评价,反映了国家对合同关系的干预,合同不成立的处理结果和合同无效的处理结果截然不同。  《合同法》关于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规定了两个条文。
    第58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59条规定:“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
  • 定金与押金就履行合同而言,就保证意义来说,有一定的相同性,但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1:定金在实践中适用的情况比较多,一般出现在加工承揽,买卖等合同中。
    2:在金额上,押金的金额一般等同或接近于合同标的物,而定金一般相当于标的物的百分之几十;
    3:押金具有代替性,一般是在一方已为另一方递交实质性的标的物,为保证已交付的标的物能返还,要求另一方交付相当金额的保证金,在合同不能履行时,以没收押金作为解决合同的方式,体现保护非交付押金一方的利益。
    而定金带有一定的违约惩罚性,休现合同双方的利益,其目的性在于督促双方都履行合同。
  • 遇到不退押金这种情况的,具体的处理方法如下:
    1、如房屋纠纷已解决,那么可以按照合同相关约定,直接要求中介退还押金。
    2、如房屋纠纷是中介单方制造的,那么可以到房屋所在地相关的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投诉,请求要中介退还押金。
    如依然没解决,可收集资料提起诉讼,要求退还押金及利息。
    3、即便房屋纠纷没有解决,中介依然不退押金的,那依然可以到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投诉,请求帮助协商解决。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