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文书详情

固始县**责任公司、张**与信阳**警察支队不服行政处罚一案一审行政判决书

审理经过

原告固**限责任公司、张**请求确认被告扣留豫S45393半挂车、豫S3886号货车的行为违法一案,原告向平桥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信阳**民法院指定我院管辖。我院立案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张**、灵**司的法定代表人石文凤、委托代理人段云礼,被**警支队的委托代理人杨**、时新章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本案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是:被告于2011年9月24日作出公安交通管理行政强制措施(编号为411503-3000060286)将豫S45393号重型半挂牵引车、豫S3886号货车扣留。

原告诉称

原告**公司、张**诉称,2011年9月24日,原告张**驾驶属于原告**公司所有的豫S45393半挂车牵引豫S3886号货车行驶至312国道平桥区海洋加油站门前时,将驾驶电动车的王**撞伤。本次交通事故经被告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认定:张**负事故主要责任、王**负次要责任。事故发生后被告将原告的车辆扣留。同时办案民警通知原告支付王**的医疗费用,原告张**先后支付了7万元的医疗费用以后,原告多次找被告请求放行扣留的车辆,继续营运,但是被告对原告的请求置之不理。即从2011年9月24日扣留到现在,致使车辆报废,给原告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被告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的相关规定,故请求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被告扣留豫S45393半挂车、豫S3886号货车的行为违法,

被告辩称

被**警支队辩称,我支队扣留豫S45393半挂车、豫S3886号货车是因为原告张**于2011年9月24日驾驶该车发生交通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二条之规定,因收集证据的需要而扣留(制作有公安交通管理行政强制措施凭证,编号为411503-3000060286)。后经核查发现,该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有效期截止2011年5月4日,以后再未购买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八条之规定,交警部门应依法扣留该车至购买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为止。我支队于2011年9月26日书面通知原告购买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后前来提车,但原告至今仍未购买。2011年10月31日,原告与交通事故伤者王**协商同意将该车转卖支付王**的医疗费,后交警部门出具放车凭证,让原告签字放车转卖支付医疗费,但因原告与伤者最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不愿签字领取车辆。综上,被告作出扣留该车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完全合法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现请求人民法院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原告向本院提交了以下证据:照片9张,证明被告将原告的车辆扣留在停车场。被告质*认为:上述照片不能证明是保险公司所拍,也不能证明被告没有妥善保管。

被告向**提交了以下证据:

1、受理交通事故案件登记表。证明2011年9月24日,豫S45393号重型半挂牵引车与王**的电动车相撞。

2、原告张**的驾驶证,证明该交通事故发生时的机动车辆由张**驾驶。

3、公安交通管理行政强制措施法律文书(编号为411503-3000060286),证明被告依法将豫S45393半挂牵引车、豫S3886号货车扣留。

4、交通事故认定中止报告书。证明扣车后,经审查,发现该车没有购买交强险,加上受害人王**处于昏迷状态,故对该事故的处理暂时中止。

5、交通事故车辆技术检验报告。证明交通事故是该重型半挂牵引车造成的。

6、信平公交认字(2011)第343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张**应当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

7、原告张**向交警队缴纳处理交通事故及赔偿受害人5万元的手续。

8、交通事故处理通知书。证明交警部门审查发现该车没有购买交强险,于2011年9月26日给张**下达了交通事故处理通知书,通知张**因该车未购买交强险按照规定予以扣留,直到购买交强险后前来提车。

9、《诉前财产保全告知书》。证明交警队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告知受害人王**的家属可以进行诉前财产保全。

10、道路交通事故车辆放行凭证。证明受害人王**的电动车由受害人领回,对发生交通事故的机动车辆,受害人和张**协商,张**同意用该车抵偿对受害人的赔偿款项,故开出了放行凭证,但最终因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该机动车没有提走。

经庭审质证,原告对被告提交的1、2、3、6、7、9项证据无异议;

对证据4则称在阅卷时没看到。

对证据5则认为不符合车辆技术检验报告书的形式要件,对其真实性有异议。

对证据8原告质证认为:1、该通知书没有张**签字,可以认为这个通知书根本没有送达给张**,因此对该通知书的真实性有异议;2、且该通知书不具备严格的通知书的形式要件。

对证据10,原告质证认为:1、这个放行凭证与被告前面提交的证据8证据相矛盾,对真实性有异议。2、该凭证与证据4的中止通知书相矛盾。

根据以上证据本院认定以下事实:

2011年9月24日,原告张**驾驶属于原告灵通汽运公司所有的豫S45393半挂车牵引豫S3886号货车行驶至312国道平桥区海洋加油站门前时,将驾驶电动车的王**撞伤。根据事故发生的情况,被告发出编号为411503-3000060286的公安交通管理行政强制措施凭证将豫S45393半挂车、牵引豫S3886号货车进行了扣留。被告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认定:张**负事故主要责任、王**负次要责任。交警部门审查豫S45393号机动车手续时发现该车未购买交强险,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八条的规定,于2011年9月26日给张**下达了交通事故处理通知书,通知张**因该车未购买交强险,按照规定予以扣留,直至购买交强险后前来提车。该通知书上有承办该案的两位警察签字,但原告张**未签字。2011年11月27日被告作出交通事故车辆技术检验报告,证明交通事故是该重型半挂牵引车造成的。

本院查明

另查明,豫S45393半挂车、豫S3886号货车行驶证上显示的所有人是灵**公司,但实际上,上述车辆的所有人是原告张**,其与灵**公司之间系挂靠经营关系。

同时查明,受害人王**以张**、灵**司为共同被告提起民事诉讼,平桥区人民法院判决灵**司与张**对王**的受伤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本院认为

本院认为,豫S45393半挂牵引车、豫S3886号货车实际所有人虽是原告张**,但其挂靠在灵**公司名下经营;且在与王**的民事诉讼中,灵**公司也作为被告承担了民事侵权的连带赔偿责任,因此,张**和灵**公司均具备提起本行政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

交通事故发生后,被告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开具编号为411503-3000060286的行政强制措施凭证,于2011年9月24日对肇事车辆予以扣留。该扣留行为根据的事实清楚、程序合法,符合相关法律规定。

然而本案的复杂程度不尽如此。在发现上述肇事车辆没有购买交强险后,被告于2011年9月26日给张**下达的交通事故处理通知书是否具备法律效力,成为本案的焦点。

被告认为:2011年9月26日给张**下达了交通事故处理通知书后,其扣留豫S45393半挂车、豫S3886号货车是区别于2011年9月24日第一次以收集证据为目的的第二次扣留车辆,扣留的依据是张**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八条的规定未给上述车辆未购买交强险,因此,该扣车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

本院认为: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八条、《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第二十五条第(三)项的规定,被告对未投保机动车交强险的车辆可以扣留;但依据《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扣留车辆时被告应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还应当制作加盖被告印章的行政强制措施凭证,该凭证需送达当事人并备案,同时该凭证还要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权利等内容。遗憾的是,被告仅仅向法庭提供了一份交通事故处理通知书,并没有向法庭提供相应的行政强制措施凭证及作出该凭证时所必须的行政程序的证明。

因此,该交通事故处理通知书,仅应视为被告已经告知了原告未购买交强险的违法事实、拟作出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依据,是全部行政程序的一部分,该通知书不能发生扣留相对人车辆的法律效力。所以,被告辩称的观点不能成立。被告对豫S45393半挂车、豫S3886号货车的扣留只能认定为:2011年9月24日上述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后被告以收集证据为目的对肇事车辆扣留的延续。

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在2011年11月27日交通事故车辆技术检验报告作出后的五日内,被告应当通知原告领取扣留的车辆,被告虽然在2011年10月31日通知原告领取车辆,由于原告未及时领取,被告就应当在一个月(即2011年12月27日)后,对扣留的车辆依法处理,但被告并未及时依法处理。因此,本院认为:从2011年12月28日起被告对豫S45393半挂车、豫S3886号货车的扣留违法。

关于被告诉称原告的起诉已超过诉讼时效的观点,因被告的扣留行为一直延续到原告提起行政诉讼的时候,因此,原告的起诉并不超过诉讼时效。

综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最**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七条第二款第(二)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裁判结果

确认被告信阳**警察支队从2011年12月28日起扣留豫S45393半挂车、牵引豫S3886号货车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

本案诉讼费50元,由被告承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本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河南省**民法院。

裁判日期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七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