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什么人能享有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

2021-07-09 14:31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我国《民法典》设立的一种用益物权,作为公民获得使用权后就可以对宅基地进行占有、使用和有限制处分的权利。那么,什么人能享有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呢?下面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什么人能享有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

一、什么人能享有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

农村集体成员认定细则

1、已经取得本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及其衍生的农业人口,认定农村集体成员无疑。

2、按照政策后搬迁入村的农户(如洪灾、泥石流等搬迁区域):

原来村庄集体搬迁且村已不存在或撤制,长期在所在村(新居住地)生活且户口已迁入当前村,并且把锅碗瓢盆等生产和生活资源都带过来的,认定为集体成员,可以确权宅基地使用权。

3、因子女顶替由非农业户口转为农业户口的人员,不认定为集体成员。

4、在部队服役的义务兵和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士官,认定为集体成员,可以确权宅基地使用权。

5、在校学生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认定为集体成员,可以确权宅基地使用权。

6、跨省结婚的,限于户籍政策原因,户口暂时不能迁入的,以其结婚证为依据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可以确权宅基地使用权。

7、外嫁女户口仍在本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认定为集体成员,可以确权宅基地使用权。

8、离婚以后户口仍在本村集体经济组织,且继续生产生活在本村的农业人口,认定为集体成员,可以确权宅基地使用权。

9、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的服刑人员、劳教人员,认定为集体成员,可以确权宅基地使用权。

10、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再界定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不享受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任何权益:

已死亡人员

户口已迁出本市人员;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册工作人员及其离退休人员。

二、农村宅基地使用人都拥有哪些权利

1、拥有宅基地上建房、添加附属设施权利

宅基地使用权归属于农民,农民就依法取得了在宅基地上建造房屋以及建造如厕所、猪舍等附属设施的权利。在自家宅基地使用权范围内也可以种植花草树木等等。

2、拥有无偿永久使用权利

国家规定,农村宅基地对于农民有无偿使用的权利,并且宅基地的使用没有时间限制,受法律保护。如果农民宅基地没有违反相关规定,比如闲置时间过长、宅基地上房屋完全坍塌等,是不会被集体收回的。

3、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处置权

虽然农民享有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但也不能进行随意的处置。比如,现行法律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不得随意转让,尤其是不能向城镇户口人员进行买卖。如果要进行宅基地的流转,也需要建立在其上游建筑物的前提下,进行规定范围内(集体组织成员之间)转让和赠予。当然,在宅基地房屋的继承方面则可以由子女通过房屋继承获得宅基地使用权。

三、宅基地使用权证办理程序

农村村民建住宅需要使用宅基地的,须要完成以下程序:

1、申请

申请人持申请材料向当地村委会提出书面用地申请。村委会应当在每一个季度集中申请材料,依法召开村委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审议,并张榜公布,在张榜公布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本村村民未提出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上报给乡镇国土资源所初审。

2、现场勘查

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国土资源所进行现场勘查和群众调查,审查建房用地和建设申请条件,并制作勘查笔录和审查意见书。

3、填申请表

国土资源所初审合格后发放《农村村民住宅用地与建设申请表》。

4、村委会审查

村委会对申请人提交的《农村村民住宅用地与建设申请表》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证明申请人的原住宅用地情况和家庭成员现居住情况,由负责人签字,同时加盖村民委员会公章,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5、审核上报

乡(镇)人民政府在收到村委会上报的住宅建设用地申请材料后完成审核并现场确定规划用地范围,并报县国土资源局初审。县国土资源局对符合审批条件的上报县人民政府。

6、审批

县人民政府批准用地的,由县国土资源局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

7、放样

由国土资源所牵头协同乡镇政府人员根据《建设用地批准书》和《村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到实地放样,划定范围,填写《放样记录卡》,放样参加人应当在《放样记录卡》上签字。放样后,用地申请人方能动工建设。

8、验收发证

新建、改建、扩建农村村民住宅,应当自房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依法申请办理土地初始登记或者变更登记手续和房屋产权登记手续,领取土地使用权证书和房屋所有权证书。

上述文章找法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什么人能享有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的相关内容。而且我们得知只有是本村民才可以获得使用权,如果是村外人员获得便是无效的,可以要求人民法院判决。如果您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咨询找法网律师,他们会给您专业的建议。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